“思辨性阅读”的课程目标
(2023-07-08 07:32:28)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内涵”“课程总目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相关内容,对“思辨性阅读”的课程目标有着清晰的定位。
新课标阐述的“核心素养内涵”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4],这里实际上明确区分了“感性思维”和“思辨性思维”这两种不同思维的认知表现和思维类型。
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的第6、7条,分别具体规定了感性思维和思辨性思维的课程目标。第6条课程目标为:“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5]第7条课程目标为:“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6]新课标“课程内容”部分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进一步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表述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7]同时,又在四个学段进行了具体分解。基于“思辨性阅读”的内涵,依据新课标的表述,可以将小学阶段“思辨性阅读”的课程目标梳理为:(1)发展理性精神和态度
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勤学好问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实事求是,崇尚真知
(2)获取思辨性认知技能
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判断
质疑、讨论
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辩证地思考问题,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前一篇:“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