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内涵
(2023-07-08 07:30:15)“思辨性阅读”中的“思辨”,是指国际通行的概念“Critical
Thinking”,这一英文的中文翻译为批判性思维、审辩式思维、思辨性思维,等等。理查德·保罗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思考的再思考:“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严谨的、理性的、自我指导的思维,它在某些知识领域或人类关心的领域当中技能性地追求思维的目标。”[2]可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思维,包括一系列的操作技能。“特尔斐”项目组把批判性思维界定为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两个维度。认知技能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以及自我调节六项;情感特质包括好奇、自信、公正、谨慎[3]。结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把“思辨”理解为:怀着一种好奇、自信、公正、谨慎的理性精神与态度,借助特定的认知技能,进行一种严谨的、理性的、自我指导的思维。按照这样的理解,可以从“精神态度”“认知技能”两个维度来界定“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内涵:思辨性阅读是指怀着一种好奇、自信、公正、谨慎的理性精神与态度,借助特定的认知技能,采用一种严谨的、理性的、自我指导的思维进行的阅读。“思辨性阅读”是一种与感悟体验式阅读相区别的阅读类型,强调阅读的态度、方法、思维的思辨性。了解这一内涵,对于宏观把握思辨性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一篇:多元质疑,扩宽学生思维表达的路径
后一篇:“思辨性阅读”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