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教科研工作的话题。昨天说了备课,今天说说跟风,跟什么风?跟新课标新理念的风,不是说不好,也不是说不学习,这里主要是指盲目跟风,形成精神内耗。
现在我们学校里每次做教研活动,如果不往新课标上去靠,就感觉这次教研活动白做了,开展就失去了意义。我个人认为,一个连课都上不好的教师,你让他们再把所谓的新理念融入到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去,那不是扯淡吗?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安安稳稳地把课给完完整整的讲授出来,不要盲从所谓的新课标。如果我们可以把课上完整了,再去考虑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在里面,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叫意外惊喜,而不是为了加入而强行加入,这样的课出来后只会叫惊吓!我们要清楚的辨别一点,那就是新课标里的很多理念,只是愿景,只是方向,是需要五年八年乃至十年,也不一定能达成的。我们目前唯有慢慢学习,小步行走,从自己会做的,也能做的做起。何况,有些东西,不是我想吐槽,就算是那些制定课标的人,自己估计都没想清楚。我们非要在他们也没想清楚的路上一路狂奔,结果会怎样呢?所以,慢慢走,不盲从,不跟风,不内耗是我们当下的选择,是十分必要的,绝不是一句口号!
跟风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个东西也不一定是好东西。潮流这个东西,就像台风,来时十分猛烈,去后一片狼藉。这也正如我们培训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专家教授,这年头,我们要警惕一些所谓的专家名人,这里不是危言耸听,就是单纯的从他们给出的一些东西是不接地气的点说说,懂得都懂!因为我始终坚信,真的专家大咖们,肯定不会逼着我们这样改那样改,只会遵循一些事实规律而定,只会给我们指点迷津和方向,不会必须这么干必须那么干。不盲从,不迷信权威,我们就不会迷失在一些跟风里!
有人说有时候教科研的活动,就是如此,就需要跟风!好吧,我不反驳,但是我必须要澄清一点,我们就算跟风也是为了不跟风,这话是没有毛病的!就像我们被人建议专业成长的时候,要阅读,至于阅读什么书籍?不知道。一开始,肯定是在别人的指导下进行,我们顺从着去接触,去阅读。时间是个好东西,在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我们肯定会对推荐的这些书有自己的认知,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是对自己有用的,哪些书不是干货满满,而是废话连篇的,我们时间久了都会自己去辨别,这个前提是跟风阅读,但是久了以后我们就从跟风中脱离,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了,不是吗?教科研中的一些新潮的词,我们可以尝试去接受,如果实在是不能,可以缓缓,盲目跟风后我们还是一无所获,又何必呢?
不要盲目跟风,不是让我们一味地摒弃掉所有。如果实在不想参和一些杂事和无趣之事,可以在自己承受范围内屏蔽!就像我们的精力一样,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选择在一些我们有特长的领域里进行展示,增长自己的实力。不需要什么事情都去全力以赴,毕竟事事顺意的事,根本不存在!有人说一个上不好公开课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我认为此言差矣。如果一个只会到处秀公开课的老师,他也未必是一个好老师,不是吗?虽然我们公开课上的不够好,不够出彩,得不到什么大奖。但是我们贵在认真负责,带班有方,考试出类拔萃,这也是我们的闪光点不是吗?我们为啥要为难自己非得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呢?有些老师,他们的确在上大型活动课的时候,能驾驭住,能表现的非常棒,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不是吗?我们可以羡慕,但是无需去恨。毕竟这种东西,有时候不是锻炼就能出来的!总之一句话,能上好公开课的老师,努力加油再提升,上不好公开课的老师们,也不要迷恋一条路,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啊!那些非要挑战自己的,我不劝,毕竟人各有志,非要出线挑战自己,我敬你勇气可嘉。但是我还是要说,不适合上公开课的老师,也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当骡马的不归路还是少走为妙!
教科研工作可以说是与我们教师息息相关的,毕竟我们评职称的道路上,都离不开它的助攻,但是凡事急功近利了就不好了。教育,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不能玻璃心,更不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切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啥都强,毕竟人生短短三万天,有啥奔头就奔啥,不要盲目跟风,要理清思路,做自己,更要做最纯粹是自己即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