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著《师德践行课堂案例读本》笔记3——以美育德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学习情况 |
1.美育探索: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学校美术课程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美术课程是从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创意表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美育帮扶带来的学校美术课程对凉山地区中小学生的审美与表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小学一年级的基础涂色练习到初中阶段利用树枝、松果等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课程对美术知识与技能产生兴趣和基本认知,学校美术课程的开设在潜移默化中助推凉山地区学生整体素养提升。
(2)美术第二课堂
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是对学校美术课程的补充。在美育帮扶支教中,部分学校利用放学后开设扎染、粉印版画、科幻画、书法等易于实施的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极高。经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实践,既提升了学生的美术技能,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拓展了课堂与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有益于学生发展美术特长。
(3)校园美术展览
校园美术展览是展示学校美术教育成果、彰显学生美术学习成绩的重要方式。在美术师范生的帮扶下,凉山地区部分学校利用迎新年、彝族传统节日等时机在校内组织美术展览,展出学生们的美术习作。如扎染期末成果展在展示扎染第二课堂成果的同时也向更多学生普及、宣传了扎染技艺知识。展览活动是活化的美术课程实施方式,是情境创设的教学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体验美术技艺。
2.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推广
(1)非遗进课堂
凉山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火把节、彝族漆器、彝族银饰、彝族服饰等国家非遗项目中具有一定的美术与技艺特征,适合作为美术教育资源引入教学。“把‘非遗’引入基础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在学生中发展技艺的传承人,而是通过适当的技艺接触和尝试活动,让学生接触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并渐渐把祖先留下来的记忆融入自己的成长之中。”布拖等地区中小学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美术师范生配合当地非遗传承人在美术课堂上进行技艺展演、作品展示,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美育的形式了解非遗技艺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2)民族文化进课堂
充分开发凉山地区的彝族文化资源,将彝族传统装饰图案、色彩及彝族重大节日、民俗等合理运用于美术教学。美术师范生在美育帮扶中以美术教学为途径,启发当地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与表达,例如在课堂中结合彝族传统图案、服饰、节庆文化等开展美术教学与创作,“通过对本土性知识的发掘,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形成对民族文化和社区文化的认同、接纳与归属感,逐步形成跨文化的认知、沟通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