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著《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笔记3
(2022-12-25 09:50: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名家谈区域教育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楼伟民:我们理解,教育的高质量,一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把握德智体美劳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实现“五育并举”;二是协调发展的高质量,真正做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三是教育治理的高质量,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四是办学条件的高质量,强化教育优先、人民满意导向;五是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
刘小奇: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以下特征: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适应性,教育规模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协调性,各级各类教育、区域教育和城乡教育实现协调发展。现代性,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水平,教育资源配置应为高水平。强约束,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钟文川: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增强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以教育现代化有力支撑区域现代化。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南海区幼有所育、学有优教、教育善治的“美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使教育体制机制更有活力、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分优质、育人方式变革内涵更加丰富、教师队伍更具竞争力,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
夏青峰:学校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落脚点是人的高质量发展。对此我有三点认识:首先,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其次,用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学校教育改革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抓牢稳定的规律性的东西。最后,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与生活必须相融。
楼伟民:我认为要从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目标导向。我们围绕打造“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的总目标,着力打造教育发展“领跑地”、教育项目“新高地”、教育改革“先行地”、教育生态“清新地”、教育人才“集聚地”。二是坚持扬长补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三是坚持优质均衡。我们采取“1+1+1”模式,即一所城区优质学校与一所城区薄弱学校、一所乡镇学校重组,组建成“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的共建型教育共同体覆盖全市。四是坚持改革驱动。我们下放干部任用权、教师录用权、职称评聘权等;建立“市域统筹、县域挖潜、动态调整”教师编制“周转池”新模式,共调剂解决事业编制2952个。五是坚持教师为本,按照“招聘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淘汰一批”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钟文川: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聚焦“公平与质量”,促进区域教育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我们以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的方式,培育一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打造区-镇-校一体化教育数字基座,推动教育装备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均衡、教育数据和优质资源普惠供给全覆盖。二是聚焦“守正与创新”,推动新时代育人方式整体变革。我们研究建立区对镇(街道)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等;实施“少年强基”工程,创建南海区少年未来学院。三是聚焦“变革与稳定”,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圈。我们深入落实“双减”,抓好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等工作。
樊建国: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宏观上需要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庆阳市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等六个配套实施方案,建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框架。中观上需要构建学校专业内涵体系。庆阳市启动实施“优教庆阳”工程,从“管、教、学、研、评”五个方面提升学校专业水平;同时配套实施“优质学校+”“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三优+”工程,扩大高质量教育资源覆盖面。微观上需要构建责任落实体系。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共同担任组长,定期研究解决教育重大问题,并对县(区)党委和政府、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单项考核,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职能责任。
周彬:我主要结合自己在学校的工作谈一些想法。第一,课堂教学要高质。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一要切实提升课堂内涵,二要让学生听后有获得感,这样才会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二,学科要均衡。学校里学科是否均衡发展对学生心理会产生影响,只有重视所有学科,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第三,生活要均衡。学生的课堂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要保证相对完整,才能实现身心健康地发展和成长。(来源: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