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盡心上》17/2023.12[如此而已矣]

2023-12-25 07:40:58

《孟子. 盡心上》17/2023.12

[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這是儒學的行法。

修行的方法。

古典學問,思考的方向,是人這一存在者。

思考者,人的最高品質呈現,應是什麼樣態?人如何才能最高品質的呈現?

在這條件下,再來談,人和外在世界的關係。

如果沒有這定位,那麼,要從什麼樣的一種預設前題,來進行思考呢?

人,只要一思考,就一定要有某種預設前題。這是人存在的思維樣態模式。

數學,沒有嗎?當然有。你要先相信一加一等於二這樣的「理性」。

西方哲學的胡塞爾就去證明說,其實,人的邏輯理性,是根植於「生活世界」。反正,一加一等於二,不是第一義的。

好。

那麼,如何去了知人的最高品質之可能性呢?

這一點,古典文本也都相同的指出,這不是用邏輯可以推出來的,這是要用人的生命去實踐之後,所「感悟」出來。這是方法。

「你」有可能會有一種游泳的存在狀態嗎?嗯。用推理的是沒有用的。要下水去練,才能讓那種存在樣態被呈現。

人的德性之最高最大可能是什麼?儒學的行法心要就是: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

到王陽明就是「致良知」。

佛學大乘的行法心要是:《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即空性。

致,是實踐。不是用想的。觀,亦是一種觀法,是行法,不是用邏輯推理的。

所不為,所不欲,的「不」。其判準又是從那裡而被感知呢?

良心之聲。這是儒學。如此而已矣。所以是心法。

佛學呢?嗯,根植於空性的慈悲。也可以說,菩提心。

全译文,见下载版1141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尽心上》17/2023.12

[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是儒学的行法。

修行的方法。

古典学问,思考的方向,是人这一存在者。

思考者,人的最高品质呈现,应是什麽样态?人如何才能最高品质的呈现?

在这条件下,再来谈,人和外在世界的关係。

如果没有这定位,那麽,要从什麽样的一种预设前题,来进行思考呢?

人,只要一思考,就一定要有某种预设前题。这是人存在的思维样态模式。

数学,没有吗?当然有。你要先相信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理性」。

西方哲学的胡塞尔就去证明说,其实,人的逻辑理性,是根植于「生活世界」。反正,一加一等于二,不是第一义的。

好。

那麽,如何去了知人的最高品质之可能性呢?

这一点,古典文本也都相同的指出,这不是用逻辑可以推出来的,这是要用人的生命去实践之后,所「感悟」出来。这是方法。

「你」有可能会有一种游泳的存在状态吗?嗯。用推理的是没有用的。要下水去练,才能让那种存在样态被呈现。

人的德性之最高最大可能是什麽?儒学的行法心要就是: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到王阳明就是「致良知」。

佛学大乘的行法心要是:《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空性。

致,是实践。不是用想的。观,亦是一种观法,是行法,不是用逻辑推理的。

所不为,所不欲,的「不」。其判准又是从那裡而被感知呢?

良心之声。这是儒学。如此而已矣。所以是心法。

佛学呢?嗯,根植于空性的慈悲。也可以说,菩提心。

全译文,见下载版1141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