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
當願眾生
經文:離諸熱惱心無礙 於法於義悉善知
佛學,是從人的切身經驗為媒介,來談佛學中的義理。
比方說,熱惱。
你在煩惱時,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感受狀態呢?是處在一種「熱」的感受中,還是處在一種「冷」的感受中,呢?
你自己有切身感的。
當你有熱惱時,你就一定會無法「心無礙」。
人的心,會被某種定向性的「對象物」綁著。一個人,一件物,一件事。綁著時,你又一定會有情緒冒出。
對象化又加情緒的共在,於是一種「你被強迫著去做去想著」的強大力量,綁著你。
被綁著,被捆綁。你會陷入「苦」。苦,是不自在的狀態的,一種呈現,一種經驗感受的給出。
苦,不是一種時空概念下的客觀性對象物。不是。苦,只是你把「不自在」對象化之後的而來概念產出。再加上情緒的共在。概念,變真實了。
佛法,大概是這樣的一種論述,來談,苦之產生。
如果,這樣的論述,你覺得有某種切身感受的有道理。那就是,於法於義悉善知。
我們是有能力去了悟,生命現象之所以是為何如此的,義理。即,於法於義。
知道了,了解了,相信了,所以我們就有方法可以去實踐,走出苦。
因,苦本來就不是具體的存在,苦只是「自在」的不完整面,即「不自在」,被對象化了。苦的感受存在,恰恰證明了自在之必然存在。苦是自在的不完整存在樣態。
這是,緣起法。
於是,苦集滅道,這佛法根本性理論論述,被談出來了。
苦,是一種感受得到的存在樣態。集,是說,苦只是一種各種經驗條件的匯集物,而巳,滅,是再進一步說,苦只是一種匯集的狀況,於是苦就可以被消解,即滅。道,就是佛學所提出的行法。去把苦消解的方法。
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大乘所提出的方法之一。
唸誦,思維義理。
這樣去做。我們可以有能力去消解苦,苦一消解,自在即在即現。自在,本來就在。
來,跟著我唸一遍:當願眾生 離諸熱惱心無礙 於法於義悉善知。
當願眾生一定要唸出來。這是行法。大乘行法。即迴向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
当愿众生
经文:离诸热恼心无碍 于法于义悉善知
佛学,是从人的切身经验为媒介,来谈佛学中的义理。
比方说,热恼。
你在烦恼时,是处于一种什麽样的感受状态呢?是处在一种「热」的感受中,还是处在一种「冷」的感受中,呢?
你自己有切身感的。
当你有热恼时,你就一定会无法「心无碍」。
人的心,会被某种定向性的「对象物」绑着。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绑着时,你又一定会有情绪冒出。
对象化又加情绪的共在,于是一种「你被强迫着去做去想着」的强大力量,绑着你。
被绑着,被捆绑。你会陷入「苦」。苦,是不自在的状态的,一种呈现,一种经验感受的给出。
苦,不是一种时空概念下的客观性对象物。不是。苦,只是你把「不自在」对象化之后的而来概念产出。再加上情绪的共在。概念,变真实了。
佛法,大概是这样的一种论述,来谈,苦之产生。
如果,这样的论述,你觉得有某种切身感受的有道理。那就是,于法于义悉善知。
我们是有能力去了悟,生命现象之所以是为何如此的,义理。即,于法于义。
知道了,了解了,相信了,所以我们就有方法可以去实践,走出苦。
因,苦本来就不是具体的存在,苦只是「自在」的不完整面,即「不自在」,被对象化了。苦的感受存在,恰恰证明了自在之必然存在。苦是自在的不完整存在样态。
这是,缘起法。
于是,苦集灭道,这佛法根本性理论论述,被谈出来了。
苦,是一种感受得到的存在样态。集,是说,苦只是一种各种经验条件的汇集物,而巳,灭,是再进一步说,苦只是一种汇集的状况,于是苦就可以被消解,即灭。道,就是佛学所提出的行法。去把苦消解的方法。
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大乘所提出的方法之一。
唸诵,思维义理。
这样去做。我们可以有能力去消解苦,苦一消解,自在即在即现。自在,本来就在。
来,跟着我唸一遍:当愿众生 离诸热恼心无碍 于法于义悉善知。
当愿众生一定要唸出来。这是行法。大乘行法。即迴向法。
華嚴經.十迴向品
華嚴經.十迴向品
當願眾生
經文:離諸熱惱心無礙 於法於義悉善知
佛學,是從人的切身經驗為媒介,來談佛學中的義理。
比方說,熱惱。
你在煩惱時,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感受狀態呢?是處在一種「熱」的感受中,還是處在一種「冷」的感受中,呢?
你自己有切身感的。
當你有熱惱時,你就一定會無法「心無礙」。
人的心,會被某種定向性的「對象物」綁著。一個人,一件物,一件事。綁著時,你又一定會有情緒冒出。
對象化又加情緒的共在,於是一種「你被強迫著去做去想著」的強大力量,綁著你。
被綁著,被捆綁。你會陷入「苦」。苦,是不自在的狀態的,一種呈現,一種經驗感受的給出。
苦,不是一種時空概念下的客觀性對象物。不是。苦,只是你把「不自在」對象化之後的而來概念產出。再加上情緒的共在。概念,變真實了。
佛法,大概是這樣的一種論述,來談,苦之產生。
如果,這樣的論述,你覺得有某種切身感受的有道理。那就是,於法於義悉善知。
我們是有能力去了悟,生命現象之所以是為何如此的,義理。即,於法於義。
知道了,了解了,相信了,所以我們就有方法可以去實踐,走出苦。
因,苦本來就不是具體的存在,苦只是「自在」的不完整面,即「不自在」,被對象化了。苦的感受存在,恰恰證明了自在之必然存在。苦是自在的不完整存在樣態。
這是,緣起法。
於是,苦集滅道,這佛法根本性理論論述,被談出來了。
苦,是一種感受得到的存在樣態。集,是說,苦只是一種各種經驗條件的匯集物,而巳,滅,是再進一步說,苦只是一種匯集的狀況,於是苦就可以被消解,即滅。道,就是佛學所提出的行法。去把苦消解的方法。
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大乘所提出的方法之一。
唸誦,思維義理。
這樣去做。我們可以有能力去消解苦,苦一消解,自在即在即現。自在,本來就在。
來,跟著我唸一遍:當願眾生 離諸熱惱心無礙 於法於義悉善知。
當願眾生一定要唸出來。這是行法。大乘行法。即迴向法。
华严经.十迴向品
当愿众生
经文:离诸热恼心无碍 于法于义悉善知
佛学,是从人的切身经验为媒介,来谈佛学中的义理。
比方说,热恼。
你在烦恼时,是处于一种什麽样的感受状态呢?是处在一种「热」的感受中,还是处在一种「冷」的感受中,呢?
你自己有切身感的。
当你有热恼时,你就一定会无法「心无碍」。
人的心,会被某种定向性的「对象物」绑着。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绑着时,你又一定会有情绪冒出。
对象化又加情绪的共在,于是一种「你被强迫着去做去想着」的强大力量,绑着你。
被绑着,被捆绑。你会陷入「苦」。苦,是不自在的状态的,一种呈现,一种经验感受的给出。
苦,不是一种时空概念下的客观性对象物。不是。苦,只是你把「不自在」对象化之后的而来概念产出。再加上情绪的共在。概念,变真实了。
佛法,大概是这样的一种论述,来谈,苦之产生。
如果,这样的论述,你觉得有某种切身感受的有道理。那就是,于法于义悉善知。
我们是有能力去了悟,生命现象之所以是为何如此的,义理。即,于法于义。
知道了,了解了,相信了,所以我们就有方法可以去实践,走出苦。
因,苦本来就不是具体的存在,苦只是「自在」的不完整面,即「不自在」,被对象化了。苦的感受存在,恰恰证明了自在之必然存在。苦是自在的不完整存在样态。
这是,缘起法。
于是,苦集灭道,这佛法根本性理论论述,被谈出来了。
苦,是一种感受得到的存在样态。集,是说,苦只是一种各种经验条件的汇集物,而巳,灭,是再进一步说,苦只是一种汇集的状况,于是苦就可以被消解,即灭。道,就是佛学所提出的行法。去把苦消解的方法。
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大乘所提出的方法之一。
唸诵,思维义理。
这样去做。我们可以有能力去消解苦,苦一消解,自在即在即现。自在,本来就在。
来,跟着我唸一遍:当愿众生 离诸热恼心无碍 于法于义悉善知。
当愿众生一定要唸出来。这是行法。大乘行法。即迴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