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24-02-18 09:19)
分类: 夜讀華嚴

華嚴十迴向品

當願眾生

經文:願得修習成就 增長廣大 無礙一切境界

無礙一切境界。這句很吸引我的目光。

但,這可能嗎?無礙。

可以,這是佛典給我們的保證。

如何可能?行法是什麼?

於是我們就有了可以去探究佛典的動機和動因。

要修習。要增長。

這是一種過程的描述。

但,首先是,你是否被那種目標的引力所吸引?

無礙一切境界。

這是你曾想過的境界嗎?你有渴望過的境界嗎?

佛典,給了我們大修行人的境界,給我們參考,給我們榜樣。

华严十迴向品

当愿众生

经文:愿得修习成就 增长广大 无碍一切境界

无碍一切境界。这句很吸引我的目光。

但,这可能吗?无碍。

可以,这是佛典给我们的保证。

如何可能?行法是什么?

于是我们就有了可以去探究佛典的动机和动因。

要修习。要增长。

这是一种过程的描述。

但,首先是,你是否被那种目标的引力所吸引?

无碍一切境界。

这是你曾想过的境界吗?你有渴望过的境界吗?

佛典,给了我们大修行人的境界,给我们参考,给我

(2024-02-17 09:27)
分类: 思緒的小花

勝鬘如來藏章第七

經過了那麼多的鋪陳和說明,終於,最重要的文本核心出場了:如來藏。

經文:聖諦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

對於我們後世的人而言,讀古典文本,往往在閱讀意圖上,可能會和文本作者的創作意圖,有一些理解上聚焦的誤差。

我們現代人,現代性之慣性太久了,往往會想去找到某種理論論述的邏輯結構。

這沒錯。

但,古典文本,重點不在這裡。

邏輯性也會談,但更重要的文本意圖是去談修行,即如何因之而有可以自己去改變自己的,更好的自己的,一種自我可以實踐的策略,可以去做的下手處。

當你聽聞了如來藏這樣的一種「說法」,於是,對於你如何去向上的改變自己,這有何更好的助益呢?

這本文並不是要讓你的佛學知識,多了一塊內容。這不是本文的意圖。

而是,因之依著這種理論架構,可以提出了不同的修行方法,於是,我們對於如何可能的自我向上,就有了新的眼光和下手處。

例如,禪宗。就是在如來藏理論的基礎上,所以才能開展出來。

經文:說聖諦亦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

分类: 《論語》小談

《孟子. 盡心上》48/2024.02

[征者上伐下也]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人是具有意義性之可能的存在者。

也只有在行為和行動中,於是人的存在之意義性,才有可能被他人理解。

只有在行動中,人才能對是不是要完成一種俱有意義性的行為,做出判斷和呈現。

歷史,是人的行動的總集合。

人如果俱有意義性,歷史就一定俱有意義性。

這就是為什麼,傳統的學問中,歷史是那種的被重視。

歷史,不是一種人類活動的「保存記載」而已。不是某種聰明才智範例的保存記錄,而已。歷史是,用一種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人的俱有意義的一種現象展現。

傳統的學問中,歷史更是讓我們去啟發人之俱有意義性之可能的,文本記載。

孟子,在這裡,對歷史,做出了意義性的評論。

從人類的過往中,於是,我們可以來思考人要如何來行為,所以可能更俱有意義性。

人,是仁體的存在者,

分类: 《論語》小談

《孟子. 盡心上》47/2024.02

[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丑問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這句,延續著上一篇文本的思路,談的是如何去做出某種決斷,而這決斷是更接近真理性的。

當然,在一般的合理推論中,能接近真理性的決斷,是會對做出決斷者最好的能帶出更好外在效應的一種判斷。

從,「所愛」到「所不愛」,這裡有著一種親疏關係的推及過程。這是儒學的。

所「所不愛」到「所愛」,則是把愛字抽象化、數字化、邏輯化的一種平均平性等性思考。都是「愛」,是抽象均平的,所愛和所不愛,並不重要,不構成障礙或思考上的要項。

因為我們有所愛,這種受是來自仁體,來自良心的發動。是個體性感受的,但又有普遍性的超越之可能。所以,我們可以推己及人。

分类: 《論語》小談

《孟子. 盡心上》46/2024.02

[是之謂不知務]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這裡,會有幾個在理解上的誤區。

我們現代性的人,一談到「知」,指的就是對象性化的知識內容。例如,蘋果的果肉是什麼組成的。

古典文本知,未必是這樣的一種指意。而往往是一種指向著,如何去做才能是有意義性的行為,這樣的具有倫理性指標的指導性方向,這也是「知」。

知者無不知也。一位智者,對於生命中的諸種作為,倫理性上意義方向,是有把握的。這是無不知。就實踐性而言,亦即,對良心之聲的傾聽和掌握,有著修為上的一種確定性。

意義性方向如果被確定了。具體而言的如可去做出來。那是就「理智、聰明」的那一部分了。這是當務之急。

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亦然。

對人性平

分类: 《論語》小談

《孟子. 盡心上》44/2024.02

[仁民而愛物]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這句,是學術派別特色的爭論重點之一。

儒家,因之,被認為是有某種等級觀念的一種倫理學上的主張。

物,民,親。這三種關係項目,往往被解釋為是儒學中一種固定化的關係性之主張。

而且這三種關係,有意義上重點的不可化約性的異質性。

但,以上這樣的理解,是似乎是劃錯重點了。

孟子儒學強調,人人皆有仁體,亦即,動態的說,人人皆有超越的良心。

良心,在經驗世界中,面臨不同的事物關係之處理,所給出的感受,是真的不同的。

我們對於物、民、親,三者,的面對上,在感受的給出是不同的。

恰恰是這種不同,這種你無法去改變的不同,這種你只能被給出的不同感受,說明了良心的超越性。

良心是超越性,所以才能是人文世界中意義被給出的根源。換言之,意義來自內在,而不是外在世界的強迫

分类: 《論語》小談

《孟子. 告子上》44
/2024.02

[無所不已]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這種句子,真是談修行過程的句子。

論語其實並不常見這樣的句子模式。類似的句子,在大乘經典中,同樣的更常被看到。

華嚴:我當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

修行,談的是一種生命品質在肉身上自然而然的顯現。

不假思索的,當下而出的,那種生命品質。即「妙高山頭不容商量」。
也可以說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絕慮亡言。

但,這談何容易。

 

分类: 思緒的小花

勝鬘經無邊聖諦章第六

大乘是在佛學發展過程中,依於一般而言的原始佛學而發展出來。

修學目標沒變,是一致的,即解脫人的俱生煩惱。但在對達致目標的理論架構和修行方法上,有新的見解和說明角度,出來。

當然,就一般的理解說明而言,會去強調大乘的見解及行法,是更有效於去達成目標。但,並不是去否定原始佛學,而是有一種理論上及行法上的新見解說明,說大乘更有益於達成目標。

這文本,即是一種解釋和說明。

原始佛學的四智是苦、集、滅、道。

文本從一種分別的論說而言,大乘被稱之為第一義智。而原始佛學被稱之為初聖諦智。

經文:世尊。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初聖諦智。非究竟智。

第一義智,是超越於初聖諦智的。所以,也可以說是聖諦。「初」字,被超越了。

第一義智,即,聖諦,是,經文:世尊。此諦如來應等正覺初始覺知。然後為無明 藏世間開現演說。是故名聖諦。

從一種理論視角的觀察演變而言,大乘的觀察視角,已從對「個人」的觀察,更進一步轉而察看「這世界」。去說明這世界之所以是如此的根源,即來後常用的術語,實相法界。

換言之,解脫,不再是斷

分类: 《論語》小談

《孟子. 盡心上》43/2024.01

[皆所不答]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這句,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金剛經的名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住,即是有所執著。住,即是,你想靠著什麼。而這什麼,往往是來自外在經驗世界的各種被認可以社會性影響力。

人,本來就有仁體。

人,本來就有如來藏。

人,只要不去依靠著外在的各種社會性的影響力,人的本身,就能自然而來的呈現出,仁體在我們身上的作用。

本有。

人,本有仁體。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貴、賢、長、勳勞、故,都是某些外在的具有影響力的動能。

我們如有,很難不去使用。

但就修行而言,當用則用,但又不會挾之而自貴,則是修行難度所在。

孟子有指出來了。

不過,如何去做得到。也,沒有具體的說出來。

大乘,在這實踐的方面,談的多。

 

分类: 《論語》小談

《孟子. 盡心上》42/2024.01

[天下有道]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這句,看起來很激勵人。

但,要去做到的難度,很大。非常大。常人幾乎不可能。

章句:身出則道在必行,道屈則身在必退。

這亦即是強調,人的活著的存在樣態,是不是和道理有最完美的相應性。

但,為什麼,人要這樣的活?

儒家談的並不多。彷彿本來就應如此。雖然,是如此。

佛家談的就多了,談,為什麼人要活成德性圓滿的存在樣態。

雖然,常人幾乎做不到。但,孟子指出了一種存在樣態的可能性。

其實,能指出,有一種人的存在樣態,這種存在樣態值得我們更進一步去以肉身呈現出來,也不容易。

就儒學而言,只有從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德性之聲,良心之聲,感悟到了人的仁體之存在的活活潑潑性,新鮮性,於是,我們才有那種動力,讓生命更貼進於仁體之聲。

儒學,日常生活域,即是道場。

佛學,從認識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