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盡心上》15/2023.12
[達之天下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孟子儒學的核心,是對良心的凸顯。
良心,是來自個人的,是個人的聲音,但又俱有普遍性,亦即那聲音是他人也都可以感而遂通的。良心,亦即超越性的。亦即,古今同,中外同,所以古人的決定,我們可以有感同身受。
這是我們用後世所受的西哲的概念來鋪陳。
良心,是本有的。本來就有。良心是意義所以可能的始源地。這是用存在論語言來說。
孟子自己怎麼說呢?孟子怎麼去論證呢?就是這句。
不學而能,這是孟子用來指稱良心的先有性的語言。本有。
不慮而知,這是孟子用來說明良心的超越性的語言。碰到事件,良心會有某種意義價值性的聲音,自動冒出。你一定會感知到。這不在你的控制之內。
這二句,是總說。
再來是論證。
但孟子的論證,並不是實驗式的或推理式的。而是很接近現象學的方式,用一種現象學的描述這樣的方法,來談這事。
現象學之描述,是去描述人的切身經驗。那種,人人都可以感同身受,都可以認同的經驗。正如同胡塞爾描述我們看一桌子時所一定會有的那種「側顯」「共在」的經驗現象。
桌子,你永遠只能看到某種側面。但在你的感知中,是以「整個桌子」來對你呈現。看不到的部分,以共在側顯的方式,超越的給出。這是感知意向性的超越性。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這是孟子所提出來的現象。沒人教,孩提就會「愛其親」。即使沒人教,也會去「敬其兄」。這現象,孟子提出來說明人本有的。亦如,良心。
但,孟子這例子,你信嗎?孟子舉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儒家,更愛用「喪禮相關」來說明,人的本有性、超越性。親人如果辭世,消息一來,你一定哀傷湧冒而出。
而重點是,那種哀傷,一定不同於其他人辭世被你知後所帶來的哀傷,如好朋友。這是不同質性的哀傷。一定不同。
你無法控制這種不同質性哀傷之湧冒而出。這是本有的,亦是超越性。
良心亦然。是本有的,亦是超越的。所以說:無他,達之天下也。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7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尽心上》15/2023.12
[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孟子儒学的核心,是对良心的凸显。
良心,是来自个人的,是个人的声音,但又俱有普遍性,亦即那声音是他人也都可以感而遂通的。良心,亦即超越性的。亦即,古今同,中外同,所以古人的决定,我们可以有感同身受。
这是我们用后世所受的西哲的概念来铺陈。
良心,是本有的。本来就有。良心是意义所以可能的始源地。这是用存在论语言来说。
孟子自己怎麽说呢?孟子怎麽去论证呢?就是这句。
不学而能,这是孟子用来指称良心的先有性的语言。本有。
不虑而知,这是孟子用来说明良心的超越性的语言。碰到事件,良心会有某种意义价值性的声音,自动冒出。你一定会感知到。这不在你的控制之内。
这二句,是总说。
再来是论证。
但孟子的论证,并不是实验式的或推理式的。而是很接近现象学的方式,用一种现象学的描述这样的方法,来谈这事。
现象学之描述,是去描述人的切身经验。那种,人人都可以感同身受,都可以认同的经验。正如同胡塞尔描述我们看一桌子时所一定会有的那种「侧显」「共在」的经验现象。
桌子,你永远只能看到某种侧面。但在你的感知中,是以「整个桌子」来对你呈现。看不到的部分,以共在侧显的方式,超越的给出。这是感知意向性的超越性。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这是孟子所提出来的现象。没人教,孩提就会「爱其亲」。即使没人教,也会去「敬其兄」。这现象,孟子提出来说明人本有的。亦如,良心。
但,孟子这例子,你信吗?孟子举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儒家,更爱用「丧礼相关」来说明,人的本有性、超越性。亲人如果辞世,消息一来,你一定哀伤涌冒而出。
而重点是,那种哀伤,一定不同于其他人辞世被你知后所带来的哀伤,如好朋友。这是不同质性的哀伤。一定不同。
你无法控制这种不同质性哀伤之涌冒而出。这是本有的,亦是超越性。
良心亦然。是本有的,亦是超越的。所以说:无他,达之天下也。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7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盡心上》15/2023.12[達之天下也]
《孟子. 盡心上》15/2023.12
[達之天下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孟子儒學的核心,是對良心的凸顯。
良心,是來自個人的,是個人的聲音,但又俱有普遍性,亦即那聲音是他人也都可以感而遂通的。良心,亦即超越性的。亦即,古今同,中外同,所以古人的決定,我們可以有感同身受。
這是我們用後世所受的西哲的概念來鋪陳。
良心,是本有的。本來就有。良心是意義所以可能的始源地。這是用存在論語言來說。
孟子自己怎麼說呢?孟子怎麼去論證呢?就是這句。
不學而能,這是孟子用來指稱良心的先有性的語言。本有。
不慮而知,這是孟子用來說明良心的超越性的語言。碰到事件,良心會有某種意義價值性的聲音,自動冒出。你一定會感知到。這不在你的控制之內。
這二句,是總說。
再來是論證。
但孟子的論證,並不是實驗式的或推理式的。而是很接近現象學的方式,用一種現象學的描述這樣的方法,來談這事。
現象學之描述,是去描述人的切身經驗。那種,人人都可以感同身受,都可以認同的經驗。正如同胡塞爾描述我們看一桌子時所一定會有的那種「側顯」「共在」的經驗現象。
桌子,你永遠只能看到某種側面。但在你的感知中,是以「整個桌子」來對你呈現。看不到的部分,以共在側顯的方式,超越的給出。這是感知意向性的超越性。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這是孟子所提出來的現象。沒人教,孩提就會「愛其親」。即使沒人教,也會去「敬其兄」。這現象,孟子提出來說明人本有的。亦如,良心。
但,孟子這例子,你信嗎?孟子舉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儒家,更愛用「喪禮相關」來說明,人的本有性、超越性。親人如果辭世,消息一來,你一定哀傷湧冒而出。
而重點是,那種哀傷,一定不同於其他人辭世被你知後所帶來的哀傷,如好朋友。這是不同質性的哀傷。一定不同。
你無法控制這種不同質性哀傷之湧冒而出。這是本有的,亦是超越性。
良心亦然。是本有的,亦是超越的。所以說:無他,達之天下也。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7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尽心上》15/2023.12
[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孟子儒学的核心,是对良心的凸显。
良心,是来自个人的,是个人的声音,但又俱有普遍性,亦即那声音是他人也都可以感而遂通的。良心,亦即超越性的。亦即,古今同,中外同,所以古人的决定,我们可以有感同身受。
这是我们用后世所受的西哲的概念来铺陈。
良心,是本有的。本来就有。良心是意义所以可能的始源地。这是用存在论语言来说。
孟子自己怎麽说呢?孟子怎麽去论证呢?就是这句。
不学而能,这是孟子用来指称良心的先有性的语言。本有。
不虑而知,这是孟子用来说明良心的超越性的语言。碰到事件,良心会有某种意义价值性的声音,自动冒出。你一定会感知到。这不在你的控制之内。
这二句,是总说。
再来是论证。
但孟子的论证,并不是实验式的或推理式的。而是很接近现象学的方式,用一种现象学的描述这样的方法,来谈这事。
现象学之描述,是去描述人的切身经验。那种,人人都可以感同身受,都可以认同的经验。正如同胡塞尔描述我们看一桌子时所一定会有的那种「侧显」「共在」的经验现象。
桌子,你永远只能看到某种侧面。但在你的感知中,是以「整个桌子」来对你呈现。看不到的部分,以共在侧显的方式,超越的给出。这是感知意向性的超越性。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这是孟子所提出来的现象。没人教,孩提就会「爱其亲」。即使没人教,也会去「敬其兄」。这现象,孟子提出来说明人本有的。亦如,良心。
但,孟子这例子,你信吗?孟子举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儒家,更爱用「丧礼相关」来说明,人的本有性、超越性。亲人如果辞世,消息一来,你一定哀伤涌冒而出。
而重点是,那种哀伤,一定不同于其他人辞世被你知后所带来的哀伤,如好朋友。这是不同质性的哀伤。一定不同。
你无法控制这种不同质性哀伤之涌冒而出。这是本有的,亦是超越性。
良心亦然。是本有的,亦是超越的。所以说:无他,达之天下也。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7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