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盡心上》14/2023.12
[入人深也]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這裡,有幾個被孟子使用來做為對比性的文字表述:仁言 vs 仁聲;善政 vs 善教。
《章句》:程子曰:「仁言,謂以仁厚之言加於民。仁聲,謂仁聞,謂有仁之實而為眾所稱道者也。此尤見仁德之昭著,故其感人尤深也。」
仁言、善政,指的是某種社會性的外在性的儀禮規範,由外所加諸於個人。具有外在的強制性。
仁聲、善教,指的是依然是某種存在的儀禮規範,但卻是藉由人與這些的關係作用,而使人內在有所自我感受感觸。亦即,有所啟發。
重點在於,一是外在強制性,一是對內在感受的誘發性。
孟子在這裡,強調人的內在覺受性,的重要性。
良心,和你的關係,就是一種內在覺受性的關係。而不是某種外在強制於你的聲音。雖然,由內在而來的聲音,又大於你。這是超越性。
內在覺受性,往往在我們不斷的面向外在的種種思維、判斷、喜怒哀樂的作用下,鈍了。
我們把人在以個人利害為中心的判斷作用,當作唯一的聲音。良心的聲音,隱而不見。
是隱而不見,不是不存在。
存在,存那裡,但我們鈍了,感受不清了。
正如同審美。任何在你眼前的事物事件,都一定會有美感的冒出。只是你,對那美感的冒出,是不是有去多看一眼。
我們往往忙了,鈍了,勿勿而過。
一旦在某種清晨,某種不在執著於外在利害的情境中,美感的感受,又同來了。那一朵你看慣了的花,在早晨你起床時,美了起來。那瓶子,在你某種心無所思的狀況下,美了起來。
仁聲,在本文所選的譯本中,被譯為音樂,也是可理解的。音樂,只有在你沒有想著其他外務時,才能對你有感動。
培養對良心之聲更敏銳的覺受力,願意去依之而行動,這是儒學的基本行法原則。
如此。
所以王陽明會說,至簡至易之致良知之學。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6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尽心上》14/2023.12
[入人深也]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裡,有几个被孟子使用来做为对比性的文字表述:仁言 vs 仁声;善政 vs 善教。
《章句》:程子曰:「仁言,谓以仁厚之言加于民。仁声,谓仁闻,谓有仁之实而为众所称道者也。此尤见仁德之昭着,故其感人尤深也。」
仁言、善政,指的是某种社会性的外在性的仪礼规范,由外所加诸于个人。具有外在的强制性。
仁声、善教,指的是依然是某种存在的仪礼规范,但却是藉由人与这些的关係作用,而使人内在有所自我感受感触。亦即,有所启发。
重点在于,一是外在强制性,一是对内在感受的诱发性。
孟子在这裡,强调人的内在觉受性,的重要性。
良心,和你的关係,就是一种内在觉受性的关係。而不是某种外在强制于你的声音。虽然,由内在而来的声音,又大于你。这是超越性。
内在觉受性,往往在我们不断的面向外在的种种思维、判断、喜怒哀乐的作用下,钝了。
我们把人在以个人利害为中心的判断作用,当作唯一的声音。良心的声音,隐而不见。
是隐而不见,不是不存在。
存在,存那裡,但我们钝了,感受不清了。
正如同审美。任何在你眼前的事物事件,都一定会有美感的冒出。只是你,对那美感的冒出,是不是有去多看一眼。
我们往往忙了,钝了,勿勿而过。
一旦在某种清晨,某种不在执着于外在利害的情境中,美感的感受,又同来了。那一朵你看惯了的花,在早晨你起床时,美了起来。那瓶子,在你某种心无所思的状况下,美了起来。
仁声,在本文所选的译本中,被译为音乐,也是可理解的。音乐,只有在你没有想着其他外务时,才能对你有感动。
培养对良心之声更敏锐的觉受力,愿意去依之而行动,这是儒学的基本行法原则。
如此。
所以王阳明会说,至简至易之致良知之学。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6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盡心上》14/2023.12[入人深也]
《孟子. 盡心上》14/2023.12
[入人深也]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這裡,有幾個被孟子使用來做為對比性的文字表述:仁言 vs 仁聲;善政 vs 善教。
《章句》:程子曰:「仁言,謂以仁厚之言加於民。仁聲,謂仁聞,謂有仁之實而為眾所稱道者也。此尤見仁德之昭著,故其感人尤深也。」
仁言、善政,指的是某種社會性的外在性的儀禮規範,由外所加諸於個人。具有外在的強制性。
仁聲、善教,指的是依然是某種存在的儀禮規範,但卻是藉由人與這些的關係作用,而使人內在有所自我感受感觸。亦即,有所啟發。
重點在於,一是外在強制性,一是對內在感受的誘發性。
孟子在這裡,強調人的內在覺受性,的重要性。
良心,和你的關係,就是一種內在覺受性的關係。而不是某種外在強制於你的聲音。雖然,由內在而來的聲音,又大於你。這是超越性。
內在覺受性,往往在我們不斷的面向外在的種種思維、判斷、喜怒哀樂的作用下,鈍了。
我們把人在以個人利害為中心的判斷作用,當作唯一的聲音。良心的聲音,隱而不見。
是隱而不見,不是不存在。
存在,存那裡,但我們鈍了,感受不清了。
正如同審美。任何在你眼前的事物事件,都一定會有美感的冒出。只是你,對那美感的冒出,是不是有去多看一眼。
我們往往忙了,鈍了,勿勿而過。
一旦在某種清晨,某種不在執著於外在利害的情境中,美感的感受,又同來了。那一朵你看慣了的花,在早晨你起床時,美了起來。那瓶子,在你某種心無所思的狀況下,美了起來。
仁聲,在本文所選的譯本中,被譯為音樂,也是可理解的。音樂,只有在你沒有想著其他外務時,才能對你有感動。
培養對良心之聲更敏銳的覺受力,願意去依之而行動,這是儒學的基本行法原則。
如此。
所以王陽明會說,至簡至易之致良知之學。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6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尽心上》14/2023.12
[入人深也]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裡,有几个被孟子使用来做为对比性的文字表述:仁言 vs 仁声;善政 vs 善教。
《章句》:程子曰:「仁言,谓以仁厚之言加于民。仁声,谓仁闻,谓有仁之实而为众所称道者也。此尤见仁德之昭着,故其感人尤深也。」
仁言、善政,指的是某种社会性的外在性的仪礼规范,由外所加诸于个人。具有外在的强制性。
仁声、善教,指的是依然是某种存在的仪礼规范,但却是藉由人与这些的关係作用,而使人内在有所自我感受感触。亦即,有所启发。
重点在于,一是外在强制性,一是对内在感受的诱发性。
孟子在这裡,强调人的内在觉受性,的重要性。
良心,和你的关係,就是一种内在觉受性的关係。而不是某种外在强制于你的声音。虽然,由内在而来的声音,又大于你。这是超越性。
内在觉受性,往往在我们不断的面向外在的种种思维、判断、喜怒哀乐的作用下,钝了。
我们把人在以个人利害为中心的判断作用,当作唯一的声音。良心的声音,隐而不见。
是隐而不见,不是不存在。
存在,存那裡,但我们钝了,感受不清了。
正如同审美。任何在你眼前的事物事件,都一定会有美感的冒出。只是你,对那美感的冒出,是不是有去多看一眼。
我们往往忙了,钝了,勿勿而过。
一旦在某种清晨,某种不在执着于外在利害的情境中,美感的感受,又同来了。那一朵你看惯了的花,在早晨你起床时,美了起来。那瓶子,在你某种心无所思的状况下,美了起来。
仁声,在本文所选的译本中,被译为音乐,也是可理解的。音乐,只有在你没有想着其他外务时,才能对你有感动。
培养对良心之声更敏锐的觉受力,愿意去依之而行动,这是儒学的基本行法原则。
如此。
所以王阳明会说,至简至易之致良知之学。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6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