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盡心上》13/2023.12
[皞皞如也]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這句,我是很有感觸的。
古人講話,都好精簡啊。用現代性的西哲的術語,這是很獨斷式的語言。就是說,根本沒有去論證。
但,從存在論式的、修行論式的視角來看,真理就只是要被指出來而已,論證是沒有用的。
論證人性本善了,你一樣做了很多不想講出來的事。「指出了」人性本善,那麼,你就要去面對「相不相信」的抉擇。
指出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指出了不是用嘴巴講了講就是指出了。指出了,是指,如何用什麼樣的說法,喚起了你內在的某種感受,一種超越性的感受。
海德格爾說這是:如何進入「理解之循環」。
超越性的感受,是指,那感受是由你自身內在冒出來的。但在你之上。例如,審美感。一件審美物在你眼前,美不美,不是你思考完後下判斷了所以跑出來。
美不美,總是在思考之前,就先跑出來了、存在了。
孟子不會去論證,美之感受為什麼會是先跑在判斷之前?孟子只會去指出,美之感受是發生於人的思維判斷之前。
好了,在這裡,孟子指出: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這種句子,很撼人的。你相信嗎?
孟子補上說:豈曰小補之哉?
德性的日進。為什麼要?人為什麼要讓自己往所謂的德性之路上,邁進?
不只是要去拿好人卡。不只是要有社會性的讚譽。更大的核心是:上下與天地同流。
這裡,很神祕嗎?
上下與天地同流,只是對人的超越性的另一種他者視角下的描述。
人的德性之充實,一定會「走出去」影響了他人。因為,德性之方向,不是你想出來的,是你被超越性的給出的。
因為超越性,後來稱之為仁體,在你的肉身上被呈現出來了。所以,你的存在就有對他人的感動力、感招力,正如同審美一樣。
他人會在看到之後,從他的內心中有某種倫理性的感受,必然的噴冒而出。
所以: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化,是指,他人看到了你的存在樣式,他人內心自己也有所一種意義性感美的冒出。神,是指,他人感受到了,那種意義性的冒出,是超越於他自己的,一種給出。
他人自己感受到了,他人自己就要去做出抉擇,這是他人自身生命的轉化之可能,所以說: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所以孟子說,自己以邁向德性來要求自己,是:豈曰小補之哉?
但我上述的這種文字寫法,把實踐德性之感受的一種美感,寫不見了。
孟子在文本開始就先行說明了:皞皞如也。《章句》:皞皞,廣大自得之貌。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4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尽心上》13/2023.12
[皞皞如也]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句,我是很有感触的。
古人讲话,都好精简啊。用现代性的西哲的术语,这是很独断式的语言。就是说,根本没有去论证。
但,从存在论式的、修行论式的视角来看,真理就只是要被指出来而已,论证是没有用的。
论证人性本善了,你一样做了很多不想讲出来的事。「指出了」人性本善,那麽,你就要去面对「相不相信」的抉择。
指出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指出了不是用嘴巴讲了讲就是指出了。指出了,是指,如何用什麽样的说法,唤起了你内在的某种感受,一种超越性的感受。
海德格尔说这是:如何进入「理解之循环」。
超越性的感受,是指,那感受是由你自身内在冒出来的。但在你之上。例如,审美感。一件审美物在你眼前,美不美,不是你思考完后下判断了所以跑出来。
美不美,总是在思考之前,就先跑出来了、存在了。
孟子不会去论证,美之感受为什麽会是先跑在判断之前?孟子只会去指出,美之感受是发生于人的思维判断之前。
好了,在这裡,孟子指出: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这种句子,很撼人的。你相信吗?
孟子补上说:岂曰小补之哉?
德性的日进。为什麽要?人为什麽要让自己往所谓的德性之路上,迈进?
不只是要去拿好人卡。不只是要有社会性的赞誉。更大的核心是:上下与天地同流。
这裡,很神祕吗?
上下与天地同流,只是对人的超越性的另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描述。
人的德性之充实,一定会「走出去」影响了他人。因为,德性之方向,不是你想出来的,是你被超越性的给出的。
因为超越性,后来称之为仁体,在你的肉身上被呈现出来了。所以,你的存在就有对他人的感动力、感招力,正如同审美一样。
他人会在看到之后,从他的内心中有某种伦理性的感受,必然的喷冒而出。
所以: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化,是指,他人看到了你的存在样式,他人内心自己也有所一种意义性感美的冒出。神,是指,他人感受到了,那种意义性的冒出,是超越于他自己的,一种给出。
他人自己感受到了,他人自己就要去做出抉择,这是他人自身生命的转化之可能,所以说: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所以孟子说,自己以迈向德性来要求自己,是:岂曰小补之哉?
但我上述的这种文字写法,把实践德性之感受的一种美感,写不见了。
孟子在文本开始就先行说明了:皞皞如也。《章句》:皞皞,广大自得之貌。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4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盡心上》13/2023.12[皞皞如也]
《孟子. 盡心上》13/2023.12
[皞皞如也]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這句,我是很有感觸的。
古人講話,都好精簡啊。用現代性的西哲的術語,這是很獨斷式的語言。就是說,根本沒有去論證。
但,從存在論式的、修行論式的視角來看,真理就只是要被指出來而已,論證是沒有用的。
論證人性本善了,你一樣做了很多不想講出來的事。「指出了」人性本善,那麼,你就要去面對「相不相信」的抉擇。
指出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指出了不是用嘴巴講了講就是指出了。指出了,是指,如何用什麼樣的說法,喚起了你內在的某種感受,一種超越性的感受。
海德格爾說這是:如何進入「理解之循環」。
超越性的感受,是指,那感受是由你自身內在冒出來的。但在你之上。例如,審美感。一件審美物在你眼前,美不美,不是你思考完後下判斷了所以跑出來。
美不美,總是在思考之前,就先跑出來了、存在了。
孟子不會去論證,美之感受為什麼會是先跑在判斷之前?孟子只會去指出,美之感受是發生於人的思維判斷之前。
好了,在這裡,孟子指出: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這種句子,很撼人的。你相信嗎?
孟子補上說:豈曰小補之哉?
德性的日進。為什麼要?人為什麼要讓自己往所謂的德性之路上,邁進?
不只是要去拿好人卡。不只是要有社會性的讚譽。更大的核心是:上下與天地同流。
這裡,很神祕嗎?
上下與天地同流,只是對人的超越性的另一種他者視角下的描述。
人的德性之充實,一定會「走出去」影響了他人。因為,德性之方向,不是你想出來的,是你被超越性的給出的。
因為超越性,後來稱之為仁體,在你的肉身上被呈現出來了。所以,你的存在就有對他人的感動力、感招力,正如同審美一樣。
他人會在看到之後,從他的內心中有某種倫理性的感受,必然的噴冒而出。
所以: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化,是指,他人看到了你的存在樣式,他人內心自己也有所一種意義性感美的冒出。神,是指,他人感受到了,那種意義性的冒出,是超越於他自己的,一種給出。
他人自己感受到了,他人自己就要去做出抉擇,這是他人自身生命的轉化之可能,所以說: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所以孟子說,自己以邁向德性來要求自己,是:豈曰小補之哉?
但我上述的這種文字寫法,把實踐德性之感受的一種美感,寫不見了。
孟子在文本開始就先行說明了:皞皞如也。《章句》:皞皞,廣大自得之貌。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4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尽心上》13/2023.12
[皞皞如也]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句,我是很有感触的。
古人讲话,都好精简啊。用现代性的西哲的术语,这是很独断式的语言。就是说,根本没有去论证。
但,从存在论式的、修行论式的视角来看,真理就只是要被指出来而已,论证是没有用的。
论证人性本善了,你一样做了很多不想讲出来的事。「指出了」人性本善,那麽,你就要去面对「相不相信」的抉择。
指出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指出了不是用嘴巴讲了讲就是指出了。指出了,是指,如何用什麽样的说法,唤起了你内在的某种感受,一种超越性的感受。
海德格尔说这是:如何进入「理解之循环」。
超越性的感受,是指,那感受是由你自身内在冒出来的。但在你之上。例如,审美感。一件审美物在你眼前,美不美,不是你思考完后下判断了所以跑出来。
美不美,总是在思考之前,就先跑出来了、存在了。
孟子不会去论证,美之感受为什麽会是先跑在判断之前?孟子只会去指出,美之感受是发生于人的思维判断之前。
好了,在这裡,孟子指出: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这种句子,很撼人的。你相信吗?
孟子补上说:岂曰小补之哉?
德性的日进。为什麽要?人为什麽要让自己往所谓的德性之路上,迈进?
不只是要去拿好人卡。不只是要有社会性的赞誉。更大的核心是:上下与天地同流。
这裡,很神祕吗?
上下与天地同流,只是对人的超越性的另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描述。
人的德性之充实,一定会「走出去」影响了他人。因为,德性之方向,不是你想出来的,是你被超越性的给出的。
因为超越性,后来称之为仁体,在你的肉身上被呈现出来了。所以,你的存在就有对他人的感动力、感招力,正如同审美一样。
他人会在看到之后,从他的内心中有某种伦理性的感受,必然的喷冒而出。
所以: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化,是指,他人看到了你的存在样式,他人内心自己也有所一种意义性感美的冒出。神,是指,他人感受到了,那种意义性的冒出,是超越于他自己的,一种给出。
他人自己感受到了,他人自己就要去做出抉择,这是他人自身生命的转化之可能,所以说: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所以孟子说,自己以迈向德性来要求自己,是:岂曰小补之哉?
但我上述的这种文字写法,把实践德性之感受的一种美感,写不见了。
孟子在文本开始就先行说明了:皞皞如也。《章句》:皞皞,广大自得之貌。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4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