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盡心上》12/2023.12[雖勞不怨]

2023-12-18 07:57:31

《孟子. 盡心上》12/2023.12

[雖勞不怨]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這句,《章句》解法的很有感覺。

章句:程子曰:「以佚道使民,謂本欲佚之也,播穀乘屋之類是也。以生道殺民,謂本欲生之也,除害去惡之類是也。蓋不得已而為其所當為,則雖咈民之欲而民不怨,其不然者反是。」

用一種綜合性的談法,就是說,站在別人的立場替別人想,而來的各種設想、辦法和操作。

是真的為別人之設想,而來的。而不是為了讓自己好的角度,而來的各種設想。

這裡有一個更重要的思路在:為他人。

為他人,真的每個設想都一定是最圓滿的嗎?未必。

但,為他人,是核心原則。

可能為他人而來的設想,不是很圓滿。但這是可以「改進」的部分。為他人,是不能動的準則。

孟子用一種舉例,來強調為他人這樣的原則。這是古典文本的特色,孟子亦然。

不為他人,會如何呢?

怨。

怨,這字眼,站在修行的角度而言,很有意思的,亦即,很嚴重的。

用佛學的術語是:嗔。

嗔,是一種「對他人」的「不想化解」的痛惡之情。

換言之,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即使不是想的很好,別人至少是不會對你有某種不想化解的痛惡之情。

不想化解,是指,不想走出去這種情況,想要一直痛惡下去。

列維納斯,這位法國哲學家,一直都在談「他人」這個主題。

他人,有什麼重要。嗯,只有「為他人」,我們才能「走出自己」。走出自己,才能超越既有現況的自己。注意,「只有」。

修行,就是走出自己,超越自己。要如此,就一定要有他人的存在。

大乘,從他人為修行的下手處。

孟子也是有同樣的視野的。

你能走出自己,就是向他展示了人的一種存在品質,即替他人想,即走出自己,即超越自己。別人,就有典範在,相信自己也可以的:雖勞不怨。

不怨,是指,不會一直的痛惡下去,不會一直的不想走出這種痛惡的情緒。人有超越的能力的。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1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尽心上》12/2023.12

[虽劳不怨]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句,《章句》解法的很有感觉。

章句:程子曰:「以佚道使民,谓本欲佚之也,播穀乘屋之类是也。以生道杀民,谓本欲生之也,除害去恶之类是也。盖不得已而为其所当为,则虽咈民之欲而民不怨,其不然者反是。」

用一种综合性的谈法,就是说,站在别人的立场替别人想,而来的各种设想、办法和操作。

是真的为别人之设想,而来的。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好的角度,而来的各种设想。

这裡有一个更重要的思路在:为他人。

为他人,真的每个设想都一定是最圆满的吗?未必。

但,为他人,是核心原则。

可能为他人而来的设想,不是很圆满。但这是可以「改进」的部分。为他人,是不能动的准则。

孟子用一种举例,来强调为他人这样的原则。这是古典文本的特色,孟子亦然。

不为他人,会如何呢?

怨。

怨,这字眼,站在修行的角度而言,很有意思的,亦即,很严重的。

用佛学的术语是:嗔。

嗔,是一种「对他人」的「不想化解」的痛恶之情。

换言之,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即使不是想的很好,别人至少是不会对你有某种不想化解的痛恶之情。

不想化解,是指,不想走出去这种情况,想要一直痛恶下去。

列维纳斯,这位法国哲学家,一直都在谈「他人」这个主题。

他人,有什麽重要。嗯,只有「为他人」,我们才能「走出自己」。走出自己,才能超越既有现况的自己。注意,「只有」。

修行,就是走出自己,超越自己。要如此,就一定要有他人的存在。

大乘,从他人为修行的下手处。

孟子也是有同样的视野的。

你能走出自己,就是向他展示了人的一种存在品质,即替他人想,即走出自己,即超越自己。别人,就有典范在,相信自己也可以的:虽劳不怨。

不怨,是指,不会一直的痛恶下去,不会一直的不想走出这种痛恶的情绪。人有超越的能力的。

全译文,见下载版1131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