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萬章上》9/2023.08
[謂賢者為之乎]
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同樣的,文本長,先看全譯文,把敘事了解一下。
故事,也不難了解。你一定也是心有所感的,因為這樣的一種傳說套路,你也一定看過。
在這裡,我想注意的是,不是這文本的具體敘事內容,而是,換一種視野來看,幾乎這一系列的文本,都指向著一種「文本意義模式」,即:有人說……(或曰)。
為什麼,「有人說……」這種現象,在儒學架構中,是如此的被看重呢?這是一種偶然嗎?還是說,這是儒學架構系統中,被凸顯為重要議題的現象呢?為什麼儒學架構恰恰對這種「有人說……」現象,特別的有吸引力呢?
儒學這種修行體系,其修行的場域,並不是某種道場或壇城或會所,而是你「存在的社會性處境」。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社會性行為,但恰是這些人之社會性存在的社會性行為,又是儒學的修行場域。
人,要在這些社會性行為中,看到自己能有更有意義性存在的可能性,而君子就是努力去把這種可能性實踐出來的人。
孝,是父母子女之間的一種有意義的可能性行為模式。
恭,是姐妹兄弟間,一種有意義的可能性行為模式。
我們能不能在這些人的存在處境的必定會有的行為模態中,去把最大有意義可能性的行為模態,彰顯出來。
諸如,目擊道存、道成肉身,等這樣的表達術語,其實也正是所指於如此。
但,人如何的能夠知道,去實踐出有意義行為的方向是什麼呢?在儒學系統中,就是良心的聲音。
人本有俱有仁心、良心。良心永遠都在,只要你傾聽,就有。
良心,是超越的。正如,審美。人人都可感通。
良心,又是個體性的,人人處境不同,最後的行為樣子,其實,也是人人不同。
你的孝行為,和他人的,必不同。但,孝如果是真誠的,不同的孝行為,都能給出共同的孝感出來。
正為是個體性的,又是共感性的。所有,如何在個體的具體事例中,去解說出那種共同感性,就非常重要。
所以,在這裡,孟子就要去解釋說明,百里奚的個人具體行為中,所內含的意義性。
但,也恰恰是這種儒學的必然模式中,人人都可以聲稱自己的行為是基於良心。「偽」會大量的產出。
「或曰」,正是這種偽現象的一種呈現。
偽的極致:是《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所以,看人術,觀人術,在傳統文化中,很被重視。所以,傳統史書體裁是紀傳體,那是寫個體性的人的故事的,對個人進行意義性的史學式書寫。
傳統文化,是基於對個性體的尊重而來的一種對共同感的追求。
所以,諺語:吃飯皇帝大。
全譯文,見下載版863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万章上》9/2023.08
[謂賢者為之乎]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同样的,文本长,先看全译文,把叙事了解一下。
故事,也不难了解。你一定也是心有所感的,因为这样的一种传说套路,你也一定看过。
在这裡,我想注意的是,不是这文本的具体叙事内容,而是,换一种视野来看,几乎这一系列的文本,都指向着一种「文本意义模式」,即:有人说……(或曰)。
为什麽,「有人说……」这种现象,在儒学架构中,是如此的被看重呢?这是一种偶然吗?还是说,这是儒学架构系统中,被凸显为重要议题的现象呢?为什麽儒学架构恰恰对这种「有人说……」现象,特别的有吸引力呢?
儒学这种修行体系,其修行的场域,并不是某种道场或坛城或会所,而是你「存在的社会性处境」。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社会性行为,但恰是这些人之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性行为,又是儒学的修行场域。
人,要在这些社会性行为中,看到自己能有更有意义性存在的可能性,而君子就是努力去把这种可能性实践出来的人。
孝,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一种有意义的可能性行为模式。
恭,是姐妹兄弟间,一种有意义的可能性行为模式。
我们能不能在这些人的存在处境的必定会有的行为模态中,去把最大有意义可能性的行为模态,彰显出来。
诸如,目击道存、道成肉身,等这样的表达术语,其实也正是所指于如此。
但,人如何的能够知道,去实践出有意义行为的方向是什麽呢?在儒学系统中,就是良心的声音。
人本有俱有仁心、良心。良心永远都在,只要你倾听,就有。
良心,是超越的。正如,审美。人人都可感通。
良心,又是个体性的,人人处境不同,最后的行为样子,其实,也是人人不同。
你的孝行为,和他人的,必不同。但,孝如果是真诚的,不同的孝行为,都能给出共同的孝感出来。
正为是个体性的,又是共感性的。所有,如何在个体的具体事例中,去解说出那种共同感性,就非常重要。
所以,在这裡,孟子就要去解释说明,百里奚的个人具体行为中,所内含的意义性。
但,也恰恰是这种儒学的必然模式中,人人都可以声称自己的行为是基于良心。「伪」会大量的产出。
「或曰」,正是这种伪现象的一种呈现。
伪的极致:是《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以,看人术,观人术,在传统文化中,很被重视。所以,传统史书体裁是纪传体,那是写个体性的人的故事的,对个人进行意义性的史学式书写。
传统文化,是基于对个性体的尊重而来的一种对共同感的追求。
所以,谚语:吃饭皇帝大。
全译文,见下载版863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萬章上》9/2023.08[謂賢者為之乎]
《孟子. 萬章上》9/2023.08
[謂賢者為之乎]
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同樣的,文本長,先看全譯文,把敘事了解一下。
故事,也不難了解。你一定也是心有所感的,因為這樣的一種傳說套路,你也一定看過。
在這裡,我想注意的是,不是這文本的具體敘事內容,而是,換一種視野來看,幾乎這一系列的文本,都指向著一種「文本意義模式」,即:有人說……(或曰)。
為什麼,「有人說……」這種現象,在儒學架構中,是如此的被看重呢?這是一種偶然嗎?還是說,這是儒學架構系統中,被凸顯為重要議題的現象呢?為什麼儒學架構恰恰對這種「有人說……」現象,特別的有吸引力呢?
儒學這種修行體系,其修行的場域,並不是某種道場或壇城或會所,而是你「存在的社會性處境」。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社會性行為,但恰是這些人之社會性存在的社會性行為,又是儒學的修行場域。
人,要在這些社會性行為中,看到自己能有更有意義性存在的可能性,而君子就是努力去把這種可能性實踐出來的人。
孝,是父母子女之間的一種有意義的可能性行為模式。
恭,是姐妹兄弟間,一種有意義的可能性行為模式。
我們能不能在這些人的存在處境的必定會有的行為模態中,去把最大有意義可能性的行為模態,彰顯出來。
諸如,目擊道存、道成肉身,等這樣的表達術語,其實也正是所指於如此。
但,人如何的能夠知道,去實踐出有意義行為的方向是什麼呢?在儒學系統中,就是良心的聲音。
人本有俱有仁心、良心。良心永遠都在,只要你傾聽,就有。
良心,是超越的。正如,審美。人人都可感通。
良心,又是個體性的,人人處境不同,最後的行為樣子,其實,也是人人不同。
你的孝行為,和他人的,必不同。但,孝如果是真誠的,不同的孝行為,都能給出共同的孝感出來。
正為是個體性的,又是共感性的。所有,如何在個體的具體事例中,去解說出那種共同感性,就非常重要。
所以,在這裡,孟子就要去解釋說明,百里奚的個人具體行為中,所內含的意義性。
但,也恰恰是這種儒學的必然模式中,人人都可以聲稱自己的行為是基於良心。「偽」會大量的產出。
「或曰」,正是這種偽現象的一種呈現。
偽的極致:是《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所以,看人術,觀人術,在傳統文化中,很被重視。所以,傳統史書體裁是紀傳體,那是寫個體性的人的故事的,對個人進行意義性的史學式書寫。
傳統文化,是基於對個性體的尊重而來的一種對共同感的追求。
所以,諺語:吃飯皇帝大。
全譯文,見下載版863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万章上》9/2023.08
[謂賢者為之乎]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同样的,文本长,先看全译文,把叙事了解一下。
故事,也不难了解。你一定也是心有所感的,因为这样的一种传说套路,你也一定看过。
在这裡,我想注意的是,不是这文本的具体叙事内容,而是,换一种视野来看,几乎这一系列的文本,都指向着一种「文本意义模式」,即:有人说……(或曰)。
为什麽,「有人说……」这种现象,在儒学架构中,是如此的被看重呢?这是一种偶然吗?还是说,这是儒学架构系统中,被凸显为重要议题的现象呢?为什麽儒学架构恰恰对这种「有人说……」现象,特别的有吸引力呢?
儒学这种修行体系,其修行的场域,并不是某种道场或坛城或会所,而是你「存在的社会性处境」。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社会性行为,但恰是这些人之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性行为,又是儒学的修行场域。
人,要在这些社会性行为中,看到自己能有更有意义性存在的可能性,而君子就是努力去把这种可能性实践出来的人。
孝,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一种有意义的可能性行为模式。
恭,是姐妹兄弟间,一种有意义的可能性行为模式。
我们能不能在这些人的存在处境的必定会有的行为模态中,去把最大有意义可能性的行为模态,彰显出来。
诸如,目击道存、道成肉身,等这样的表达术语,其实也正是所指于如此。
但,人如何的能够知道,去实践出有意义行为的方向是什麽呢?在儒学系统中,就是良心的声音。
人本有俱有仁心、良心。良心永远都在,只要你倾听,就有。
良心,是超越的。正如,审美。人人都可感通。
良心,又是个体性的,人人处境不同,最后的行为样子,其实,也是人人不同。
你的孝行为,和他人的,必不同。但,孝如果是真诚的,不同的孝行为,都能给出共同的孝感出来。
正为是个体性的,又是共感性的。所有,如何在个体的具体事例中,去解说出那种共同感性,就非常重要。
所以,在这裡,孟子就要去解释说明,百里奚的个人具体行为中,所内含的意义性。
但,也恰恰是这种儒学的必然模式中,人人都可以声称自己的行为是基于良心。「伪」会大量的产出。
「或曰」,正是这种伪现象的一种呈现。
伪的极致:是《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以,看人术,观人术,在传统文化中,很被重视。所以,传统史书体裁是纪传体,那是写个体性的人的故事的,对个人进行意义性的史学式书写。
传统文化,是基于对个性体的尊重而来的一种对共同感的追求。
所以,谚语:吃饭皇帝大。
全译文,见下载版863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