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萬章上》07/2023.08
[何以為孔子?]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於衛主癰疽,於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原文長,請先看全譯文,敘事面貌就清楚了。這敘事,可以直接感受到意義的。
就是描寫孔子的行誼。
前文提到,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換言之,修行,或說讓生命的成熟度達到意義上的圓滿,在實踐過程中,有一種必要的行為境界過程,要走過,那就是要用自己的真誠,去「覺」他人對生命意義的悟解之可能性。
修行,不是純理論之事,要去實踐,去行為動作出來,才能有變化生命的可能。正如游泳,總要下水去練,游泳這種生命的可能性,才能被激發出來。
去練習,去實踐,那麼他者修行者做得到什麼,往往就是我們想去學的人,能做得到什麼的重要指標。
別人做得到,總是把可能性,彰顯在那裡了。
於是,談生命德性之最大成熟之人,自己的生命是什麼樣子,自己的行為舉止是什麼樣子,就很重要了。
自己是什麼樣子,就是別人的指標。而是不是能夠覺他人,也代表自己的修行,是真是假?
所以在佛學文本中,大菩薩總是在文本中,現身說法的出場。
所以,任何對生命之意義性想要去更成熟的實踐者,修行者,行者,就一定會在其外在行為舉止中被他人檢視。
這是理論上可預見的。
孟子對於孔子的傳聞,進行了他所知道的說明。
在這說明中,又不忘了也講講道理。
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孟子文本中,命的字眼,常出現。
孟子的解釋也很簡單: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依禮,依義,這是生命行為之所以能呈現其意義性的根據。
能不能達到其預想的外在結果性,則只能當下承認了。這是「命」。可能會苦痛不開心,但總會過的。但,依禮依義,即使生命外在性不是自己所預想的,即使有難過,依然是一種有意義性的生命展現。
佛學,則進一步的說,是不是可以不要有痛苦。所以提出,人的空性。在空性中,去依禮依義的行為,稱之為自在。
全譯文,見下載版856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万章上》07/2023.08
[何以为孔子?]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原文长,请先看全译文,叙事面貌就清楚了。这叙事,可以直接感受到意义的。
就是描写孔子的行谊。
前文提到,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换言之,修行,或说让生命的成熟度达到意义上的圆满,在实践过程中,有一种必要的行为境界过程,要走过,那就是要用自己的真诚,去「觉」他人对生命意义的悟解之可能性。
修行,不是纯理论之事,要去实践,去行为动作出来,才能有变化生命的可能。正如游泳,总要下水去练,游泳这种生命的可能性,才能被激发出来。
去练习,去实践,那麽他者修行者做得到什麽,往往就是我们想去学的人,能做得到什麽的重要指标。
别人做得到,总是把可能性,彰显在那裡了。
于是,谈生命德性之最大成熟之人,自己的生命是什麽样子,自己的行为举止是什麽样子,就很重要了。
自己是什麽样子,就是别人的指标。而是不是能够觉他人,也代表自己的修行,是真是假?
所以在佛学文本中,大菩萨总是在文本中,现身说法的出场。
所以,任何对生命之意义性想要去更成熟的实践者,修行者,行者,就一定会在其外在行为举止中被他人检视。
这是理论上可预见的。
孟子对于孔子的传闻,进行了他所知道的说明。
在这说明中,又不忘了也讲讲道理。
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孟子文本中,命的字眼,常出现。
孟子的解释也很简单: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依礼,依义,这是生命行为之所以能呈现其意义性的根据。
能不能达到其预想的外在结果性,则只能当下承认了。这是「命」。可能会苦痛不开心,但总会过的。但,依礼依义,即使生命外在性不是自己所预想的,即使有难过,依然是一种有意义性的生命展现。
佛学,则进一步的说,是不是可以不要有痛苦。所以提出,人的空性。在空性中,去依礼依义的行为,称之为自在。
全译文,见下载版856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萬章上》07/2023.08[何以為孔子?]
《孟子. 萬章上》07/2023.08
[何以為孔子?]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於衛主癰疽,於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原文長,請先看全譯文,敘事面貌就清楚了。這敘事,可以直接感受到意義的。
就是描寫孔子的行誼。
前文提到,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換言之,修行,或說讓生命的成熟度達到意義上的圓滿,在實踐過程中,有一種必要的行為境界過程,要走過,那就是要用自己的真誠,去「覺」他人對生命意義的悟解之可能性。
修行,不是純理論之事,要去實踐,去行為動作出來,才能有變化生命的可能。正如游泳,總要下水去練,游泳這種生命的可能性,才能被激發出來。
去練習,去實踐,那麼他者修行者做得到什麼,往往就是我們想去學的人,能做得到什麼的重要指標。
別人做得到,總是把可能性,彰顯在那裡了。
於是,談生命德性之最大成熟之人,自己的生命是什麼樣子,自己的行為舉止是什麼樣子,就很重要了。
自己是什麼樣子,就是別人的指標。而是不是能夠覺他人,也代表自己的修行,是真是假?
所以在佛學文本中,大菩薩總是在文本中,現身說法的出場。
所以,任何對生命之意義性想要去更成熟的實踐者,修行者,行者,就一定會在其外在行為舉止中被他人檢視。
這是理論上可預見的。
孟子對於孔子的傳聞,進行了他所知道的說明。
在這說明中,又不忘了也講講道理。
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孟子文本中,命的字眼,常出現。
孟子的解釋也很簡單: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依禮,依義,這是生命行為之所以能呈現其意義性的根據。
能不能達到其預想的外在結果性,則只能當下承認了。這是「命」。可能會苦痛不開心,但總會過的。但,依禮依義,即使生命外在性不是自己所預想的,即使有難過,依然是一種有意義性的生命展現。
佛學,則進一步的說,是不是可以不要有痛苦。所以提出,人的空性。在空性中,去依禮依義的行為,稱之為自在。
全譯文,見下載版856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万章上》07/2023.08
[何以为孔子?]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原文长,请先看全译文,叙事面貌就清楚了。这叙事,可以直接感受到意义的。
就是描写孔子的行谊。
前文提到,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换言之,修行,或说让生命的成熟度达到意义上的圆满,在实践过程中,有一种必要的行为境界过程,要走过,那就是要用自己的真诚,去「觉」他人对生命意义的悟解之可能性。
修行,不是纯理论之事,要去实践,去行为动作出来,才能有变化生命的可能。正如游泳,总要下水去练,游泳这种生命的可能性,才能被激发出来。
去练习,去实践,那麽他者修行者做得到什麽,往往就是我们想去学的人,能做得到什麽的重要指标。
别人做得到,总是把可能性,彰显在那裡了。
于是,谈生命德性之最大成熟之人,自己的生命是什麽样子,自己的行为举止是什麽样子,就很重要了。
自己是什麽样子,就是别人的指标。而是不是能够觉他人,也代表自己的修行,是真是假?
所以在佛学文本中,大菩萨总是在文本中,现身说法的出场。
所以,任何对生命之意义性想要去更成熟的实践者,修行者,行者,就一定会在其外在行为举止中被他人检视。
这是理论上可预见的。
孟子对于孔子的传闻,进行了他所知道的说明。
在这说明中,又不忘了也讲讲道理。
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孟子文本中,命的字眼,常出现。
孟子的解释也很简单: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依礼,依义,这是生命行为之所以能呈现其意义性的根据。
能不能达到其预想的外在结果性,则只能当下承认了。这是「命」。可能会苦痛不开心,但总会过的。但,依礼依义,即使生命外在性不是自己所预想的,即使有难过,依然是一种有意义性的生命展现。
佛学,则进一步的说,是不是可以不要有痛苦。所以提出,人的空性。在空性中,去依礼依义的行为,称之为自在。
全译文,见下载版856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