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迴向品》:離苦
當願眾生
經文:菩薩身根種種樂 眼耳鼻舌亦復然如是無量上妙樂 悉以迴向諸最勝
這是非常佛學的思維了。儒家中真的沒有這一套。
菩薩,是指任何有心修行之人,進一步說,是指願意以大乘佛學指導方針為修行方法的人。
用儒學的術語是,君子。
身根,是指人的諸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佛學,從認識論切入。和康德一樣,從人可以感受到的諸種經驗感受,即雜多,入手。
此在,人,有各種經驗感受,所以存在。
經驗,有憂悲苦惱。但,也有樂。喜欣樂愉。
佛學觀察此在,即,人。
發現,緣起,這種現象。即,苦樂相生。有苦才有樂,同樣,有樂才有苦。正如,有亮即有暗。
黑格爾說,純黑和純白,我們都看不到。
《老子》: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只要你執著樂,很想要有樂。那麼,苦早就在旁等著了。只等著適合的現象出來,讓苦呈現出來。
而且,一定會出來。這即《壇經》所言的: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天底下,沒有那種沒有苦的樂。人,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結構的存在,你無可奈何。
沒有苦,根本就不會有樂,這是相生的,是人的無可奈何。
如果真的不要苦,那就不要有樂。這是一般所言的離欲的修行法。即,閉關。即苦行。
一般而言的原始佛學較為往這方向上去思考和實踐。這沒錯。
但,大乘佛學,想法轉了。如果苦樂相生是一種必然的結構。
那麼,離苦的方法,不是只有離棄經驗感受,即棄樂。而是,有另一種更好的行法,即,希望他人也能同如我般的同樂。
這即是迴向法,行法。大乘的行法。
大乘佛學有一整套理論說明,迴向法比苦行,是真正可以更好更快更究竟去離苦的方法。首先是中觀:空假中。
這一思路下,人就可以不斷的去創造那種可以讓別人也同樂的那種樂。
樂,不再是一種厭離,樂現在是「上妙樂」。
為什麼是上妙,不是對經驗感受的描述,說有多爽。而是指,這種可以迴向的樂,居然也可以讓我們究竟地離苦,妙啊。
如是無量上妙樂 悉以迴向諸最勝。最勝,是指他人。
論語,從另一角度來談相同的行法經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裡,大乘佛學,不再如同小乘一樣去思考:個人和欲之關係。
而是,以欲為媒介,來思考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那種,別人也可以享受,那種你可以也給別人的欲,盡量去做,去得,去享,去迴向。
這是行法,大乘行法,可以讓你透過對欲的不離棄,同時,真正的離苦。
苦樂相生的魔咒,被打破了。
《华严经十迴向品》:离苦
当愿众生
经文:菩萨身根种种乐 眼耳鼻舌亦復然如是无量上妙乐 悉以迴向诸最胜
这是非常佛学的思维了。儒家中真的没有这一套。
菩萨,是指任何有心修行之人,进一步说,是指愿意以大乘佛学指导方针为修行方法的人。
用儒学的术语是,君子。
身根,是指人的诸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佛学,从认识论切入。和康德一样,从人可以感受到的诸种经验感受,即杂多,入手。
此在,人,有各种经验感受,所以存在。
经验,有忧悲苦恼。但,也有乐。喜欣乐愉。
佛学观察此在,即,人。
发现,缘起,这种现象。即,苦乐相生。有苦才有乐,同样,有乐才有苦。正如,有亮即有暗。
黑格尔说,纯黑和纯白,我们都看不到。
《老子》: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只要你执着乐,很想要有乐。那麽,苦早就在旁等着了。只等着适合的现象出来,让苦呈现出来。
而且,一定会出来。这即《坛经》所言的: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天底下,没有那种没有苦的乐。人,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结构的存在,你无可奈何。
没有苦,根本就不会有乐,这是相生的,是人的无可奈何。
如果真的不要苦,那就不要有乐。这是一般所言的离欲的修行法。即,闭关。即苦行。
一般而言的原始佛学较为往这方向上去思考和实践。这没错。
但,大乘佛学,想法转了。如果苦乐相生是一种必然的结构。
那麽,离苦的方法,不是只有离弃经验感受,即弃乐。而是,有另一种更好的行法,即,希望他人也能同如我般的同乐。
这即是迴向法,行法。大乘的行法。
大乘佛学有一整套理论说明,迴向法比苦行,是真正可以更好更快更究竟去离苦的方法。首先是中观:空假中。
这一思路下,人就可以不断的去创造那种可以让别人也同乐的那种乐。
乐,不再是一种厌离,乐现在是「上妙乐」。
为什麽是上妙,不是对经验感受的描述,说有多爽。而是指,这种可以迴向的乐,居然也可以让我们究竟地离苦,妙啊。
如是无量上妙乐 悉以迴向诸最胜。最胜,是指他人。
论语,从另一角度来谈相同的行法经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裡,大乘佛学,不再如同小乘一样去思考:个人和欲之关係。
而是,以欲为媒介,来思考我和他人之间的关係。
那种,别人也可以享受,那种你可以也给别人的欲,尽量去做,去得,去享,去迴向。
这是行法,大乘行法,可以让你透过对欲的不离弃,同时,真正的离苦。
苦乐相生的魔咒,被打破了。
《華嚴經十迴向品》:離苦
《華嚴經十迴向品》:離苦
當願眾生
經文:菩薩身根種種樂 眼耳鼻舌亦復然如是無量上妙樂 悉以迴向諸最勝
這是非常佛學的思維了。儒家中真的沒有這一套。
菩薩,是指任何有心修行之人,進一步說,是指願意以大乘佛學指導方針為修行方法的人。
用儒學的術語是,君子。
身根,是指人的諸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佛學,從認識論切入。和康德一樣,從人可以感受到的諸種經驗感受,即雜多,入手。
此在,人,有各種經驗感受,所以存在。
經驗,有憂悲苦惱。但,也有樂。喜欣樂愉。
佛學觀察此在,即,人。
發現,緣起,這種現象。即,苦樂相生。有苦才有樂,同樣,有樂才有苦。正如,有亮即有暗。
黑格爾說,純黑和純白,我們都看不到。
《老子》: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只要你執著樂,很想要有樂。那麼,苦早就在旁等著了。只等著適合的現象出來,讓苦呈現出來。
而且,一定會出來。這即《壇經》所言的: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天底下,沒有那種沒有苦的樂。人,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結構的存在,你無可奈何。
沒有苦,根本就不會有樂,這是相生的,是人的無可奈何。
如果真的不要苦,那就不要有樂。這是一般所言的離欲的修行法。即,閉關。即苦行。
一般而言的原始佛學較為往這方向上去思考和實踐。這沒錯。
但,大乘佛學,想法轉了。如果苦樂相生是一種必然的結構。
那麼,離苦的方法,不是只有離棄經驗感受,即棄樂。而是,有另一種更好的行法,即,希望他人也能同如我般的同樂。
這即是迴向法,行法。大乘的行法。
大乘佛學有一整套理論說明,迴向法比苦行,是真正可以更好更快更究竟去離苦的方法。首先是中觀:空假中。
這一思路下,人就可以不斷的去創造那種可以讓別人也同樂的那種樂。
樂,不再是一種厭離,樂現在是「上妙樂」。
為什麼是上妙,不是對經驗感受的描述,說有多爽。而是指,這種可以迴向的樂,居然也可以讓我們究竟地離苦,妙啊。
如是無量上妙樂 悉以迴向諸最勝。最勝,是指他人。
論語,從另一角度來談相同的行法經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裡,大乘佛學,不再如同小乘一樣去思考:個人和欲之關係。
而是,以欲為媒介,來思考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那種,別人也可以享受,那種你可以也給別人的欲,盡量去做,去得,去享,去迴向。
這是行法,大乘行法,可以讓你透過對欲的不離棄,同時,真正的離苦。
苦樂相生的魔咒,被打破了。
《华严经十迴向品》:离苦
当愿众生
经文:菩萨身根种种乐 眼耳鼻舌亦復然如是无量上妙乐 悉以迴向诸最胜
这是非常佛学的思维了。儒家中真的没有这一套。
菩萨,是指任何有心修行之人,进一步说,是指愿意以大乘佛学指导方针为修行方法的人。
用儒学的术语是,君子。
身根,是指人的诸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佛学,从认识论切入。和康德一样,从人可以感受到的诸种经验感受,即杂多,入手。
此在,人,有各种经验感受,所以存在。
经验,有忧悲苦恼。但,也有乐。喜欣乐愉。
佛学观察此在,即,人。
发现,缘起,这种现象。即,苦乐相生。有苦才有乐,同样,有乐才有苦。正如,有亮即有暗。
黑格尔说,纯黑和纯白,我们都看不到。
《老子》: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只要你执着乐,很想要有乐。那麽,苦早就在旁等着了。只等着适合的现象出来,让苦呈现出来。
而且,一定会出来。这即《坛经》所言的: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天底下,没有那种没有苦的乐。人,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结构的存在,你无可奈何。
没有苦,根本就不会有乐,这是相生的,是人的无可奈何。
如果真的不要苦,那就不要有乐。这是一般所言的离欲的修行法。即,闭关。即苦行。
一般而言的原始佛学较为往这方向上去思考和实践。这没错。
但,大乘佛学,想法转了。如果苦乐相生是一种必然的结构。
那麽,离苦的方法,不是只有离弃经验感受,即弃乐。而是,有另一种更好的行法,即,希望他人也能同如我般的同乐。
这即是迴向法,行法。大乘的行法。
大乘佛学有一整套理论说明,迴向法比苦行,是真正可以更好更快更究竟去离苦的方法。首先是中观:空假中。
这一思路下,人就可以不断的去创造那种可以让别人也同乐的那种乐。
乐,不再是一种厌离,乐现在是「上妙乐」。
为什麽是上妙,不是对经验感受的描述,说有多爽。而是指,这种可以迴向的乐,居然也可以让我们究竟地离苦,妙啊。
如是无量上妙乐 悉以迴向诸最胜。最胜,是指他人。
论语,从另一角度来谈相同的行法经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裡,大乘佛学,不再如同小乘一样去思考:个人和欲之关係。
而是,以欲为媒介,来思考我和他人之间的关係。
那种,别人也可以享受,那种你可以也给别人的欲,尽量去做,去得,去享,去迴向。
这是行法,大乘行法,可以让你透过对欲的不离弃,同时,真正的离苦。
苦乐相生的魔咒,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