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離婁下》48/2023.07
[竊取之矣]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這是孟子的文本理論嗎?
文本和意義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一個重要討論議題,從古代到現代。
現代則改了一個更現代性的學術名稱:文本理論。如此而巳。
文本和意義是不一樣的。文這一媒材,這物理性而言,是幾個不同角度的直線的相互疊堆排列。
但,文也會給出你一種「意義」的感受。
這意義和那物理媒介物之間,是完全不同的東東。這裡有超越性,從物理文字到意義。這亦指,人是超越性的。
人,藉著,文本這種媒才,喚起了,或給出了,一種被稱為意義的東東,湧冒了出來。
胡塞爾就是這樣的開場其鉅著:邏輯研究。
所以,人是可以談文化的。所以,文明,才有意義。
來,孟子怎麼看這一議題?
孟子提出:詩、史、義,這三種不同的現象。
但,這三者,都是為了指向一種人之所以值得是人之存在的價值意義。這是孟子視角。
王者之跡,是指,有德之人的行為樣態。詩,藉由王者之跡的人物的描述,來展現人之存在意義。這裡是:人物。
人物不再了。於是,事情,成為重點。
歷史是談事件的。從事件的發展中,來談出人的存在意義。這是歷史文本的特色。
從,人物到事件了。
再來是,春秋。春秋雖然亦是談事件,但,事件只是配角,事件的意義才是核心。所以:義則丘竊取之矣。
所以,從後代的史學研究視角而言,孔子是有改動了基本史實的。這一更動,是為了凸顯他心中的義。
於是,從人物,到事件,到哲學。
從現代學術視角,孟子的視角,可被批判的很多。
但這往往是去問:為什麼古代人不吹空調一樣,是一種無知和無德。
為什麼,孟子要如此的堅持這一視角呢?
文,當然不是只有載道。但孟子說,文可以載道的。換言之,文本是能給出超越性意義的。
這很重要。正是如此,儒家才能談文化,才能談人文,才能談制禮作樂。而不會有一種走向了反智論的危險。
儒家才不會如此其他也愛談超越性意義的思維流派一樣,成為一種反文明論點的思維架態。
《孟子. 离娄下》48/2023.07
[窃取之矣]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是孟子的文本理论吗?
文本和意义之间的关係,一直是一个重要讨论议题,从古代到现代。
现代则改了一个更现代性的学术名称:文本理论。如此而巳。
文本和意义是不一样的。文这一媒材,这物理性而言,是几个不同角度的直线的相互叠堆排列。
但,文也会给出你一种「意义」的感受。
这意义和那物理媒介物之间,是完全不同的东东。这裡有超越性,从物理文字到意义。这亦指,人是超越性的。
人,藉着,文本这种媒才,唤起了,或给出了,一种被称为意义的东东,涌冒了出来。
胡塞尔就是这样的开场其钜着:逻辑研究。
所以,人是可以谈文化的。所以,文明,才有意义。
来,孟子怎麽看这一议题?
孟子提出:诗、史、义,这三种不同的现象。
但,这三者,都是为了指向一种人之所以值得是人之存在的价值意义。这是孟子视角。
王者之迹,是指,有德之人的行为样态。诗,藉由王者之迹的人物的描述,来展现人之存在意义。这裡是:人物。
人物不再了。于是,事情,成为重点。
历史是谈事件的。从事件的发展中,来谈出人的存在意义。这是历史文本的特色。
从,人物到事件了。
再来是,春秋。春秋虽然亦是谈事件,但,事件只是配角,事件的意义才是核心。所以:义则丘窃取之矣。
所以,从后代的史学研究视角而言,孔子是有改动了基本史实的。这一更动,是为了凸显他心中的义。
于是,从人物,到事件,到哲学。
从现代学术视角,孟子的视角,可被批判的很多。
但这往往是去问:为什麽古代人不吹空调一样,是一种无知和无德。
为什麽,孟子要如此的坚持这一视角呢?
文,当然不是只有载道。但孟子说,文可以载道的。换言之,文本是能给出超越性意义的。
这很重要。正是如此,儒家才能谈文化,才能谈人文,才能谈制礼作乐。而不会有一种走向了反智论的危险。
儒家才不会如此其他也爱谈超越性意义的思维流派一样,成为一种反文明论点的思维架态。
《孟子.離婁下》48/2023.07[竊取之矣]
《孟子. 離婁下》48/2023.07
[竊取之矣]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這是孟子的文本理論嗎?
文本和意義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一個重要討論議題,從古代到現代。
現代則改了一個更現代性的學術名稱:文本理論。如此而巳。
文本和意義是不一樣的。文這一媒材,這物理性而言,是幾個不同角度的直線的相互疊堆排列。
但,文也會給出你一種「意義」的感受。
這意義和那物理媒介物之間,是完全不同的東東。這裡有超越性,從物理文字到意義。這亦指,人是超越性的。
人,藉著,文本這種媒才,喚起了,或給出了,一種被稱為意義的東東,湧冒了出來。
胡塞爾就是這樣的開場其鉅著:邏輯研究。
所以,人是可以談文化的。所以,文明,才有意義。
來,孟子怎麼看這一議題?
孟子提出:詩、史、義,這三種不同的現象。
但,這三者,都是為了指向一種人之所以值得是人之存在的價值意義。這是孟子視角。
王者之跡,是指,有德之人的行為樣態。詩,藉由王者之跡的人物的描述,來展現人之存在意義。這裡是:人物。
人物不再了。於是,事情,成為重點。
歷史是談事件的。從事件的發展中,來談出人的存在意義。這是歷史文本的特色。
從,人物到事件了。
再來是,春秋。春秋雖然亦是談事件,但,事件只是配角,事件的意義才是核心。所以:義則丘竊取之矣。
所以,從後代的史學研究視角而言,孔子是有改動了基本史實的。這一更動,是為了凸顯他心中的義。
於是,從人物,到事件,到哲學。
從現代學術視角,孟子的視角,可被批判的很多。
但這往往是去問:為什麼古代人不吹空調一樣,是一種無知和無德。
為什麼,孟子要如此的堅持這一視角呢?
文,當然不是只有載道。但孟子說,文可以載道的。換言之,文本是能給出超越性意義的。
這很重要。正是如此,儒家才能談文化,才能談人文,才能談制禮作樂。而不會有一種走向了反智論的危險。
儒家才不會如此其他也愛談超越性意義的思維流派一樣,成為一種反文明論點的思維架態。
《孟子. 离娄下》48/2023.07
[窃取之矣]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这是孟子的文本理论吗?
文本和意义之间的关係,一直是一个重要讨论议题,从古代到现代。
现代则改了一个更现代性的学术名称:文本理论。如此而巳。
文本和意义是不一样的。文这一媒材,这物理性而言,是几个不同角度的直线的相互叠堆排列。
但,文也会给出你一种「意义」的感受。
这意义和那物理媒介物之间,是完全不同的东东。这裡有超越性,从物理文字到意义。这亦指,人是超越性的。
人,藉着,文本这种媒才,唤起了,或给出了,一种被称为意义的东东,涌冒了出来。
胡塞尔就是这样的开场其钜着:逻辑研究。
所以,人是可以谈文化的。所以,文明,才有意义。
来,孟子怎麽看这一议题?
孟子提出:诗、史、义,这三种不同的现象。
但,这三者,都是为了指向一种人之所以值得是人之存在的价值意义。这是孟子视角。
王者之迹,是指,有德之人的行为样态。诗,藉由王者之迹的人物的描述,来展现人之存在意义。这裡是:人物。
人物不再了。于是,事情,成为重点。
历史是谈事件的。从事件的发展中,来谈出人的存在意义。这是历史文本的特色。
从,人物到事件了。
再来是,春秋。春秋虽然亦是谈事件,但,事件只是配角,事件的意义才是核心。所以:义则丘窃取之矣。
所以,从后代的史学研究视角而言,孔子是有改动了基本史实的。这一更动,是为了凸显他心中的义。
于是,从人物,到事件,到哲学。
从现代学术视角,孟子的视角,可被批判的很多。
但这往往是去问:为什麽古代人不吹空调一样,是一种无知和无德。
为什麽,孟子要如此的坚持这一视角呢?
文,当然不是只有载道。但孟子说,文可以载道的。换言之,文本是能给出超越性意义的。
这很重要。正是如此,儒家才能谈文化,才能谈人文,才能谈制礼作乐。而不会有一种走向了反智论的危险。
儒家才不会如此其他也爱谈超越性意义的思维流派一样,成为一种反文明论点的思维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