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壽量品第二
大乘經典中,有許多相同的文本結構。壽量品之類的文本,就是其中之一。
法華經中,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亦有。
為什麼?
壽量品之類的文本,只是一種用「時間性」的面向,來吸引受眾的一種方式嗎?
當然不是。
那是強調修行的古典思維所要去面對的一項關於修行的疑問:為什麼修行有用?
不要小看古人的頭腦。他們的追問和邏輯,比我們更深刻。
我們只是有了數學,但數學無法談「意義」的問題。無法談修行的問題。所以,現代性社會就只好放棄談意義和修行的問題。
因為我們看不起數學之外的各種可能。嗯,數學也無法談美。
修行為什麼可能呢?亦即,人去改變自身而趨向於更有意義的自我,這為什麼可能?
古人,打破沙鍋的。
如果,這世界是一種二元論的組成,例如,光暗、陰陽、善惡,那麼,暗陰惡的那一方就是一種本質上的那樣,即是本質性的如此,談,修行,是不可能的。
從惡轉為善,如何可能?
最後,只能是一種一元論的談法。本善。
那麼,惡,從何而來?惡是善的一種經驗界的變形,而巳。用奧古斯汀的另一種說法:惡是善的缺無。
正因為,惡是善的缺無或變形,而以才能再從惡轉換為善。
從某種不完美,轉變為完美。那只是一種在本質上的純粹化,而已。
所以,荀子勸學: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
壽量品,是佛學發展過程中,大乘佛學對由善轉惡之可能的一種敘事性的說法。
人有本質性上的善,那是如來藏。如來藏,本有,所以,壽量無限。
經文:作是思惟。釋迦如來無量功德。唯壽命中心生疑惑。
這即是談,人有一種本質性上的善嗎?
經文:聞是四佛宣說如來壽命無量。深心信解歡喜踊躍。說是如來壽量品時。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人有本質性上的善,所以,修行才有可能,於是:歡喜踊躍。
因為人人都有本質性上的善,所以,人人都能轉向善,都能成聖: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中國古典哲學對這一問題,解決的很早:人人皆有仁心。
孔子:「仁遠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
金光明经寿量品第二
大乘经典中,有许多相同的文本结构。寿量品之类的文本,就是其中之一。
法华经中,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亦有。
为什麽?
寿量品之类的文本,只是一种用「时间性」的面向,来吸引受众的一种方式吗?
当然不是。
那是强调修行的古典思维所要去面对的一项关于修行的疑问:为什麽修行有用?
不要小看古人的头脑。他们的追问和逻辑,比我们更深刻。
我们只是有了数学,但数学无法谈「意义」的问题。无法谈修行的问题。所以,现代性社会就只好放弃谈意义和修行的问题。
因为我们看不起数学之外的各种可能。嗯,数学也无法谈美。
修行为什麽可能呢?亦即,人去改变自身而趋向于更有意义的自我,这为什麽可能?
古人,打破沙锅的。
如果,这世界是一种二元论的组成,例如,光暗、阴阳、善恶,那麽,暗阴恶的那一方就是一种本质上的那样,即是本质性的如此,谈,修行,是不可能的。
从恶转为善,如何可能?
最后,只能是一种一元论的谈法。本善。
那麽,恶,从何而来?恶是善的一种经验界的变形,而巳。用奥古斯汀的另一种说法:恶是善的缺无。
正因为,恶是善的缺无或变形,而以才能再从恶转换为善。
从某种不完美,转变为完美。那只是一种在本质上的纯粹化,而已。
所以,荀子劝学: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寿量品,是佛学发展过程中,大乘佛学对由善转恶之可能的一种叙事性的说法。
人有本质性上的善,那是如来藏。如来藏,本有,所以,寿量无限。
经文:作是思惟。释迦如来无量功德。唯寿命中心生疑惑。
这即是谈,人有一种本质性上的善吗?
经文:闻是四佛宣说如来寿命无量。深心信解欢喜踊跃。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人有本质性上的善,所以,修行才有可能,于是:欢喜踊跃。
因为人人都有本质性上的善,所以,人人都能转向善,都能成圣: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中国古典哲学对这一问题,解决的很早:人人皆有仁心。
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
金光明經壽量品第二
金光明經壽量品第二
大乘經典中,有許多相同的文本結構。壽量品之類的文本,就是其中之一。
法華經中,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亦有。
為什麼?
壽量品之類的文本,只是一種用「時間性」的面向,來吸引受眾的一種方式嗎?
當然不是。
那是強調修行的古典思維所要去面對的一項關於修行的疑問:為什麼修行有用?
不要小看古人的頭腦。他們的追問和邏輯,比我們更深刻。
我們只是有了數學,但數學無法談「意義」的問題。無法談修行的問題。所以,現代性社會就只好放棄談意義和修行的問題。
因為我們看不起數學之外的各種可能。嗯,數學也無法談美。
修行為什麼可能呢?亦即,人去改變自身而趨向於更有意義的自我,這為什麼可能?
古人,打破沙鍋的。
如果,這世界是一種二元論的組成,例如,光暗、陰陽、善惡,那麼,暗陰惡的那一方就是一種本質上的那樣,即是本質性的如此,談,修行,是不可能的。
從惡轉為善,如何可能?
最後,只能是一種一元論的談法。本善。
那麼,惡,從何而來?惡是善的一種經驗界的變形,而巳。用奧古斯汀的另一種說法:惡是善的缺無。
正因為,惡是善的缺無或變形,而以才能再從惡轉換為善。
從某種不完美,轉變為完美。那只是一種在本質上的純粹化,而已。
所以,荀子勸學: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
壽量品,是佛學發展過程中,大乘佛學對由善轉惡之可能的一種敘事性的說法。
人有本質性上的善,那是如來藏。如來藏,本有,所以,壽量無限。
經文:作是思惟。釋迦如來無量功德。唯壽命中心生疑惑。
這即是談,人有一種本質性上的善嗎?
經文:聞是四佛宣說如來壽命無量。深心信解歡喜踊躍。說是如來壽量品時。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人有本質性上的善,所以,修行才有可能,於是:歡喜踊躍。
因為人人都有本質性上的善,所以,人人都能轉向善,都能成聖: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中國古典哲學對這一問題,解決的很早:人人皆有仁心。
孔子:「仁遠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
金光明经寿量品第二
大乘经典中,有许多相同的文本结构。寿量品之类的文本,就是其中之一。
法华经中,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亦有。
为什麽?
寿量品之类的文本,只是一种用「时间性」的面向,来吸引受众的一种方式吗?
当然不是。
那是强调修行的古典思维所要去面对的一项关于修行的疑问:为什麽修行有用?
不要小看古人的头脑。他们的追问和逻辑,比我们更深刻。
我们只是有了数学,但数学无法谈「意义」的问题。无法谈修行的问题。所以,现代性社会就只好放弃谈意义和修行的问题。
因为我们看不起数学之外的各种可能。嗯,数学也无法谈美。
修行为什麽可能呢?亦即,人去改变自身而趋向于更有意义的自我,这为什麽可能?
古人,打破沙锅的。
如果,这世界是一种二元论的组成,例如,光暗、阴阳、善恶,那麽,暗阴恶的那一方就是一种本质上的那样,即是本质性的如此,谈,修行,是不可能的。
从恶转为善,如何可能?
最后,只能是一种一元论的谈法。本善。
那麽,恶,从何而来?恶是善的一种经验界的变形,而巳。用奥古斯汀的另一种说法:恶是善的缺无。
正因为,恶是善的缺无或变形,而以才能再从恶转换为善。
从某种不完美,转变为完美。那只是一种在本质上的纯粹化,而已。
所以,荀子劝学: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寿量品,是佛学发展过程中,大乘佛学对由善转恶之可能的一种叙事性的说法。
人有本质性上的善,那是如来藏。如来藏,本有,所以,寿量无限。
经文:作是思惟。释迦如来无量功德。唯寿命中心生疑惑。
这即是谈,人有一种本质性上的善吗?
经文:闻是四佛宣说如来寿命无量。深心信解欢喜踊跃。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人有本质性上的善,所以,修行才有可能,于是:欢喜踊跃。
因为人人都有本质性上的善,所以,人人都能转向善,都能成圣: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中国古典哲学对这一问题,解决的很早:人人皆有仁心。
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