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下》47/2023.07[坐以待旦]

2023-07-13 11:49:16

《孟子. 離婁下》47/2023.07

[坐以待旦]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這是孟子的舉例。他心中的君子,或說,德性充足者,在外在行事上的呈現樣態。

這些例子,都有一種模式,即,「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這是儒家的行法。

生命的德性如何能充實?

只是坐著,冥想,觀想,等等其他我們可能也都知道的方法,並不是儒者們的視角內的。

人,從外在的與人關係中的諸種活動中,來成就自己的德性。

但,這並不是去模仿某種社會化的外在行為。而是,生命自我德性成熟之後,自然而然的呈現於外在行事上的樣態。

外在的社會化交往關係或過程,是一種媒介,一種行法的方式,在這種行法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反觀」自己,實踐自己,我們內在的格局和以前的大修行人之間,是有著什麼樣的差距。

如果我們用上面的例子,來反觀自己可能的類似行為,那麼,大概我們對自己在德行成熟度上的程度,就有一點眉目。

好善言。

立賢無方。

望道未見之。

不忘遠。

夜以繼日。

這些,嗯,並不容易啊。

這些是德性成熟而來的呈現之於外的一種行為樣態。

不過,儒家的行法,常是只強調從外在行為樣態來檢視,這,很容易,就把外在的樣態當作是一種標準,於是內在的德性往往被外在地去僵化掉。

道家,就呈現出一種對這種僵化掉的過程的一種「洗涮」。

所以,王夫之說,《莊子》文是一種「隨說隨掃」。

佛學則又是從一種知識論的視角,即因緣、唯識,來化解我們對外在僵化掉之事物的執著,而能更明確的聚焦於內在德性之生成過程。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但太過否定德性之於外在的呈現,那麼,就無法談為政或制禮作樂之類的文化形式之媒介。

所以,治國仍是要看儒家。

所以,藝術,道家和佛家則更點到人心。

全譯文,見下載版729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