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下》44/2023.07[以善養人]

2023-07-07 10:29:32

《孟子. 離婁下》44/2023.07

[以善養人]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人之存在,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

《莊子》: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

社會性的存在,總有一種秩序性的關係需要被維持。這是前題,無法再被追問的原點。

這種關係如何被維持?或著,我們可以更哲學性的追問:這種秩序性的關係之被維持,是如何的可能?

思路大致有二種,一是由某社會性之目的而來的人為之構思建立的管理系統。

這是法家的思路。基本上,人就只是社會性目的之被達成的工具人。

另一種思路是,儒家的。道家也算這一思路的。

人,有某種內在先行具有的本質性的特色,社會是所以能被建立和維持,因依著這一本質性特色而來的「順勢而為」的作為。

內在的本質性具有,是先要被肯認的前題。

儒家是仁心,道家是道體。

所以莊子說,不可解於心,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人,存在,就有。正如同,人存在,就有審美能力。

社會性的規範,依著人的先天具有之特色,而來建構。這點,儒、道相同。但,同時,這社會性建構而來的外在形式,也是要能具有誘發這種內在性而更顯明的,作用。所以,制禮作樂,才如此的被強調。這是儒家,獨有。

但,任何被外在化的形式作用,都有失去了原本內在質性而被僵化掉的風險。這是常被談的「禮教吃人」。

這亦是孟子在此談的: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善,被外在並且僵化掉了。無法有誘發人性之潛能的可能性了。

服字,具有一種壓迫性。

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注意,這裡用「養」。養,是誘發。誘發內在的人的特色性質,那麼,人就會如所當然的去行為。這是行其所無事的,服。

最後一句,是合理的推論之結論。

全譯文,見下載版722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离娄下》44/2023.07

[以善养人]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全文及白话译,请见文末下载版。

***

人之存在,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庄子》: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社会性的存在,总有一种秩序性的关係需要被维持。这是前题,无法再被追问的原点。

这种关係如何被维持?或着,我们可以更哲学性的追问:这种秩序性的关係之被维持,是如何的可能?

思路大致有二种,一是由某社会性之目的而来的人为之构思建立的管理系统。

这是法家的思路。基本上,人就只是社会性目的之被达成的工具人。

另一种思路是,儒家的。道家也算这一思路的。

人,有某种内在先行具有的本质性的特色,社会是所以能被建立和维持,因依着这一本质性特色而来的「顺势而为」的作为。

内在的本质性具有,是先要被肯认的前题。

儒家是仁心,道家是道体。

所以庄子说,不可解于心,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人,存在,就有。正如同,人存在,就有审美能力。

社会性的规范,依着人的先天具有之特色,而来建构。这点,儒、道相同。但,同时,这社会性建构而来的外在形式,也是要能具有诱发这种内在性而更显明的,作用。所以,制礼作乐,才如此的被强调。这是儒家,独有。

但,任何被外在化的形式作用,都有失去了原本内在质性而被僵化掉的风险。这是常被谈的「礼教吃人」。

这亦是孟子在此谈的: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善,被外在并且僵化掉了。无法有诱发人性之潜能的可能性了。

服字,具有一种压迫性。

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注意,这裡用「养」。养,是诱发。诱发内在的人的特色性质,那麽,人就会如所当然的去行为。这是行其所无事的,服。

最后一句,是合理的推论之结论。

全译文,见下载版722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