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05/2023.03[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

2023-03-16 08:43:58

《孟子. 滕文公下》05/2023.03

[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

萬章問曰:「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

全文及白話譯,請見文末下載版。

***

這又是現實的力量與德性之力量,兩者之間的對比,之類的質問。

從我們的一般的經驗而言,現實的力量的威力,是明顯可見的。

所以,大家追求這種。

德性的力量,往往「看不到」,所以,一般人也就是說說罷了。

但,為什麼要說說罷了呢?為什麼不是就不要說了呢?

因為,你心中總有一種感觸,德性之於人,才是一種讓人覺得最美的人之為人的感受?

這世界如果是由拳頭大者而組成的,你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

這感受,不是你能決定的,如果你不喜,你無法改變。這就是人的對價值意義的超越性。

短短的時間看來,好像一種現實的力量會決定更多。

但,用一種更長久的歷史觀看來,好像人對德性渴望的一種超越性意義,往往決定了歷史的面貌走向。

所以,愛研究歷史變遷之意義的黑格爾說,歷史是人不斷追求自由的發展過程。這自由不是「個體性的自由」,而是人與他人都自由的那種自由。

馬克思說,歷史顯現了人的勞動力的自由的一種過程。人對於自己的勞動力可以有最大天賦發揮的那種生命價值的自由。在這裡,勞動不是一種身體的運動方式,而是一種生命價值可以被呈現的經驗現象。

人心,不是一張空白的白紙。

人心,是有一種價值方向給出的能動。

美、不美,有意義的價值或無意義的價值,讓你想跟隨的樣式或你不想要那樣的樣式,都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都是來自人的超越性的給出。

那是價值和意義的根源,所以才是可長可久,在歷史過程中,透顯出來。

一個民族,若要可長可久,就必須把根源奠基於真正是可長可久的根源處。

願意奠基在可長可久處,即人的德性,歷史早給出了答案。重點只是,一個民族有沒有那種眼光和視野。

《太誓》曰:『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

人,會向著有價值與意義的方向,去聚集。誰不想要呢?「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