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滕文公上》04/2023.03
[豈無所用其心哉]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全文及譯文,請看下載版本。
***儒學談德性。
但談德性,很容易變成是談「苦行」。
德性,不是苦行。
用佛學理論的發展來對比,當大乘發展出來之後,「苦行」這樣的修行方式,就不再是重點。而是對空性的了悟。
同樣的,德性當然也可以用苦行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往往是一種更吸引人目光的方式。
但,德性不是苦行。就儒學而言,德性是「性善」在經驗界的一種自然呈現。是經驗界的各種呈現,可以指向「更好之可能性」的一種可感受到的依據。
什麼都自己來做的學派,挑戰孟子。
孟子思路如下。
分工,比什麼都自己做,對人之存在而言,是讓德性可以有更容易呈現之物質條件的一種更好的可能性啊。
古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分工,這就是德性之呈現。
「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在這文本中,來向孟子挑戰的人,都是苦行派的。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孟子用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要有的「分工」來反證,苦行的不可行。往往可能有礙德性之舒展。
儒學是,承認分工,再來是,在必然要分工的前題下,「德性」要如何才能被更好的舒展於個體性上。
「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這是分工社會下的一種可能更適合德性呈現的一種社會性制度安排。這種社會性的安排,是合於人性之自然德性的節奏的。
苦行,很誘人。但古典的文本,往往很有戒心。為什麼?
這裡也有談到。苦行往往讓人看不到內在,而只去模仿。
「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白話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492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滕文公上》04/2023.03
[岂无所用其心哉]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全文及译文,请看下载版本。
***儒学谈德性。
但谈德性,很容易变成是谈「苦行」。
德性,不是苦行。
用佛学理论的发展来对比,当大乘发展出来之后,「苦行」这样的修行方式,就不再是重点。而是对空性的了悟。
同样的,德性当然也可以用苦行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往往是一种更吸引人目光的方式。
但,德性不是苦行。就儒学而言,德性是「性善」在经验界的一种自然呈现。是经验界的各种呈现,可以指向「更好之可能性」的一种可感受到的依据。
什麽都自己来做的学派,挑战孟子。
孟子思路如下。
分工,比什麽都自己做,对人之存在而言,是让德性可以有更容易呈现之物质条件的一种更好的可能性啊。
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分工,这就是德性之呈现。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在这文本中,来向孟子挑战的人,都是苦行派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孟子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有的「分工」来反证,苦行的不可行。往往可能有碍德性之舒展。
儒学是,承认分工,再来是,在必然要分工的前题下,「德性」要如何才能被更好的舒展于个体性上。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是分工社会下的一种可能更适合德性呈现的一种社会性制度安排。这种社会性的安排,是合于人性之自然德性的节奏的。
苦行,很诱人。但古典的文本,往往很有戒心。为什麽?
这裡也有谈到。苦行往往让人看不到内在,而只去模彷。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白话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492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滕文公上》04/2023.03[豈無所用其心哉]
《孟子. 滕文公上》04/2023.03
[豈無所用其心哉]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全文及譯文,請看下載版本。
***儒學談德性。
但談德性,很容易變成是談「苦行」。
德性,不是苦行。
用佛學理論的發展來對比,當大乘發展出來之後,「苦行」這樣的修行方式,就不再是重點。而是對空性的了悟。
同樣的,德性當然也可以用苦行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往往是一種更吸引人目光的方式。
但,德性不是苦行。就儒學而言,德性是「性善」在經驗界的一種自然呈現。是經驗界的各種呈現,可以指向「更好之可能性」的一種可感受到的依據。
什麼都自己來做的學派,挑戰孟子。
孟子思路如下。
分工,比什麼都自己做,對人之存在而言,是讓德性可以有更容易呈現之物質條件的一種更好的可能性啊。
古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分工,這就是德性之呈現。
「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在這文本中,來向孟子挑戰的人,都是苦行派的。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孟子用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要有的「分工」來反證,苦行的不可行。往往可能有礙德性之舒展。
儒學是,承認分工,再來是,在必然要分工的前題下,「德性」要如何才能被更好的舒展於個體性上。
「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這是分工社會下的一種可能更適合德性呈現的一種社會性制度安排。這種社會性的安排,是合於人性之自然德性的節奏的。
苦行,很誘人。但古典的文本,往往很有戒心。為什麼?
這裡也有談到。苦行往往讓人看不到內在,而只去模仿。
「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白話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492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 滕文公上》04/2023.03
[岂无所用其心哉]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全文及译文,请看下载版本。
***儒学谈德性。
但谈德性,很容易变成是谈「苦行」。
德性,不是苦行。
用佛学理论的发展来对比,当大乘发展出来之后,「苦行」这样的修行方式,就不再是重点。而是对空性的了悟。
同样的,德性当然也可以用苦行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往往是一种更吸引人目光的方式。
但,德性不是苦行。就儒学而言,德性是「性善」在经验界的一种自然呈现。是经验界的各种呈现,可以指向「更好之可能性」的一种可感受到的依据。
什麽都自己来做的学派,挑战孟子。
孟子思路如下。
分工,比什麽都自己做,对人之存在而言,是让德性可以有更容易呈现之物质条件的一种更好的可能性啊。
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分工,这就是德性之呈现。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在这文本中,来向孟子挑战的人,都是苦行派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孟子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有的「分工」来反证,苦行的不可行。往往可能有碍德性之舒展。
儒学是,承认分工,再来是,在必然要分工的前题下,「德性」要如何才能被更好的舒展于个体性上。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是分工社会下的一种可能更适合德性呈现的一种社会性制度安排。这种社会性的安排,是合于人性之自然德性的节奏的。
苦行,很诱人。但古典的文本,往往很有戒心。为什麽?
这裡也有谈到。苦行往往让人看不到内在,而只去模彷。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白话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492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