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08/2022.12 識其不才
《孟子.梁惠王下》08/2022.12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譯文,見文末。
×××
這篇,乍看之下,看是談如何去鑑別人材的一種方法。
古典文本的「方法」,往往是面對著一種「對話情境」而來的提法,是針對對話中的「某人」「某境」,並不是像現代性概念之下的某種「像是數學一樣的」定理的方法。
針對某人某境之下而來的方法,當然,其背後會有「如此提出方法」的那種思考原則。
這篇中的這種提法,是「針對」宣王的一種「心態」而來的,那種心態是「識其不才」。
為什麼是識其「不才」呢?其實,也可以是用一種「識其才」的正向思考來看待「想用之人」啊?
宣王是想用一批「自己提拔的人」。所以,才會說「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
為了讓自己的這種作為有某種「道德性」,於是他說,他是想用「更好的人才」,但如何證明自己用的是好人才呢?
這裡,宣王和一般人一樣,往往都是用「否定他人」的那種方法。
他人,是「不才」,所以,他人要被換掉。
宣王需要有「看到不才」的方法。
人間的所有行為行事,都可以是用一種「有德性意義上的思考」之視角而來的行為和行事。
能有「德性上意義的行為和行事」,會是一種更共同有益於自己、他人、社會的效果的行為和行事。
怎麼去思考,人的行為和行事,可以是同時也俱有「德性意義上」的行為和行事?
前題是:必須從「所有他人」都是具有德性的,都是能有「更好的向上發展」的可能性,這樣立場出發去想。
孟子所提出的「方法」,談的很曲折。但這是這一情境下的一種回應方式。
既然宣王思考的出發點是「人的不才」,那麼,就請宣王多看看別人的觀點,看看別人眼中是不是也都只是看到「不才」。
人皆可以為聖賢,並不是儒家的一種「口號」,而是一種「心法」,修行的心法。
華嚴經說: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大乘佛學修行的心法,是前題。如果沒有這種體悟,以佛學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德性成長,是無法走的長久的。
儒學亦然。人皆可以成為聖賢。這是人一出生下來就被給予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才能去思考一種可以是自己、他人、社會都共同利益的行為和行事。
這種共同利益的是指向著人的最好可能性之最後的被呈現。
×××
譯文:孟子謁見齊宣王,對他說道:“我們平日所說的‘故國’,並不是那個國家有高大樹木的意思,而是有累代功勳的老臣的意思。您現在沒有親信的臣子啦。過去所進用的人到今天想不到都罷免了。”王問:“怎樣去識別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答道:“國君選拔賢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進,就要把卑賤者提拔在尊貴者之上,把疏遠的人提拔在親近者之上,對這種事能不慎重嗎?因此,左右親近之人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也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後去暸解;發現他真有才幹,再任用他。左右親近之人都說某人不好,不要聽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也不要聽信;全國之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後去了解;發現他真不好,再罷免他。左右親近之人都說某人可殺,不要聽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可殺,也不要聽信;全國之人都說某人可殺,然後去暸解;發現他該殺,再殺他。所以說,這是全國人殺的。這樣,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全文及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190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08/2022.12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译文,见文末。
×××
这篇,乍看之下,看是谈如何去鑑别人材的一种方法。
古典文本的「方法」,往往是面对着一种「对话情境」而来的提法,是针对对话中的「某人」「某境」,并不是像现代性概念之下的某种「像是数学一样的」定理的方法。
针对某人某境之下而来的方法,当然,其背后会有「如此提出方法」的那种思考原则。
这篇中的这种提法,是「针对」宣王的一种「心态」而来的,那种心态是「识其不才」。
为什麽是识其「不才」呢?其实,也可以是用一种「识其才」的正向思考来看待「想用之人」啊?
宣王是想用一批「自己提拔的人」。所以,才会说「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
为了让自己的这种作为有某种「道德性」,于是他说,他是想用「更好的人才」,但如何证明自己用的是好人才呢?
这裡,宣王和一般人一样,往往都是用「否定他人」的那种方法。
他人,是「不才」,所以,他人要被换掉。
宣王需要有「看到不才」的方法。
人间的所有行为行事,都可以是用一种「有德性意义上的思考」之视角而来的行为和行事。
能有「德性上意义的行为和行事」,会是一种更共同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的效果的行为和行事。
怎麽去思考,人的行为和行事,可以是同时也俱有「德性意义上」的行为和行事?
前题是:必须从「所有他人」都是具有德性的,都是能有「更好的向上发展」的可能性,这样立场出发去想。
孟子所提出的「方法」,谈的很曲折。但这是这一情境下的一种回应方式。
既然宣王思考的出发点是「人的不才」,那麽,就请宣王多看看别人的观点,看看别人眼中是不是也都只是看到「不才」。
人皆可以为圣贤,并不是儒家的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心法」,修行的心法。
华严经说: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大乘佛学修行的心法,是前题。如果没有这种体悟,以佛学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德性成长,是无法走的长久的。
儒学亦然。人皆可以成为圣贤。这是人一出生下来就被给予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才能去思考一种可以是自己、他人、社会都共同利益的行为和行事。
这种共同利益的是指向着人的最好可能性之最后的被呈现。
×××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对他说道:“我们平日所说的‘故国’,并不是那个国家有高大树木的意思,而是有累代功勋的老臣的意思。您现在没有亲信的臣子啦。过去所进用的人到今天想不到都罢免了。”王问:“怎样去识别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答道:“国君选拔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进,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者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因此,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暸解;发现他真有才干,再任用他。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可杀,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可杀,然后去暸解;发现他该杀,再杀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杀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全文及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190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08/2022.12識其不才
《孟子.梁惠王下》08/2022.12 識其不才
《孟子.梁惠王下》08/2022.12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譯文,見文末。
×××
這篇,乍看之下,看是談如何去鑑別人材的一種方法。
古典文本的「方法」,往往是面對著一種「對話情境」而來的提法,是針對對話中的「某人」「某境」,並不是像現代性概念之下的某種「像是數學一樣的」定理的方法。
針對某人某境之下而來的方法,當然,其背後會有「如此提出方法」的那種思考原則。
這篇中的這種提法,是「針對」宣王的一種「心態」而來的,那種心態是「識其不才」。
為什麼是識其「不才」呢?其實,也可以是用一種「識其才」的正向思考來看待「想用之人」啊?
宣王是想用一批「自己提拔的人」。所以,才會說「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
為了讓自己的這種作為有某種「道德性」,於是他說,他是想用「更好的人才」,但如何證明自己用的是好人才呢?
這裡,宣王和一般人一樣,往往都是用「否定他人」的那種方法。
他人,是「不才」,所以,他人要被換掉。
宣王需要有「看到不才」的方法。
人間的所有行為行事,都可以是用一種「有德性意義上的思考」之視角而來的行為和行事。
能有「德性上意義的行為和行事」,會是一種更共同有益於自己、他人、社會的效果的行為和行事。
怎麼去思考,人的行為和行事,可以是同時也俱有「德性意義上」的行為和行事?
前題是:必須從「所有他人」都是具有德性的,都是能有「更好的向上發展」的可能性,這樣立場出發去想。
孟子所提出的「方法」,談的很曲折。但這是這一情境下的一種回應方式。
既然宣王思考的出發點是「人的不才」,那麼,就請宣王多看看別人的觀點,看看別人眼中是不是也都只是看到「不才」。
人皆可以為聖賢,並不是儒家的一種「口號」,而是一種「心法」,修行的心法。
華嚴經說: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大乘佛學修行的心法,是前題。如果沒有這種體悟,以佛學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德性成長,是無法走的長久的。
儒學亦然。人皆可以成為聖賢。這是人一出生下來就被給予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才能去思考一種可以是自己、他人、社會都共同利益的行為和行事。
這種共同利益的是指向著人的最好可能性之最後的被呈現。
×××
譯文:孟子謁見齊宣王,對他說道:“我們平日所說的‘故國’,並不是那個國家有高大樹木的意思,而是有累代功勳的老臣的意思。您現在沒有親信的臣子啦。過去所進用的人到今天想不到都罷免了。”王問:“怎樣去識別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答道:“國君選拔賢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進,就要把卑賤者提拔在尊貴者之上,把疏遠的人提拔在親近者之上,對這種事能不慎重嗎?因此,左右親近之人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也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後去暸解;發現他真有才幹,再任用他。左右親近之人都說某人不好,不要聽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也不要聽信;全國之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後去了解;發現他真不好,再罷免他。左右親近之人都說某人可殺,不要聽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可殺,也不要聽信;全國之人都說某人可殺,然後去暸解;發現他該殺,再殺他。所以說,這是全國人殺的。這樣,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全文及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190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08/2022.12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译文,见文末。
×××
这篇,乍看之下,看是谈如何去鑑别人材的一种方法。
古典文本的「方法」,往往是面对着一种「对话情境」而来的提法,是针对对话中的「某人」「某境」,并不是像现代性概念之下的某种「像是数学一样的」定理的方法。
针对某人某境之下而来的方法,当然,其背后会有「如此提出方法」的那种思考原则。
这篇中的这种提法,是「针对」宣王的一种「心态」而来的,那种心态是「识其不才」。
为什麽是识其「不才」呢?其实,也可以是用一种「识其才」的正向思考来看待「想用之人」啊?
宣王是想用一批「自己提拔的人」。所以,才会说「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
为了让自己的这种作为有某种「道德性」,于是他说,他是想用「更好的人才」,但如何证明自己用的是好人才呢?
这裡,宣王和一般人一样,往往都是用「否定他人」的那种方法。
他人,是「不才」,所以,他人要被换掉。
宣王需要有「看到不才」的方法。
人间的所有行为行事,都可以是用一种「有德性意义上的思考」之视角而来的行为和行事。
能有「德性上意义的行为和行事」,会是一种更共同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的效果的行为和行事。
怎麽去思考,人的行为和行事,可以是同时也俱有「德性意义上」的行为和行事?
前题是:必须从「所有他人」都是具有德性的,都是能有「更好的向上发展」的可能性,这样立场出发去想。
孟子所提出的「方法」,谈的很曲折。但这是这一情境下的一种回应方式。
既然宣王思考的出发点是「人的不才」,那麽,就请宣王多看看别人的观点,看看别人眼中是不是也都只是看到「不才」。
人皆可以为圣贤,并不是儒家的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心法」,修行的心法。
华严经说: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大乘佛学修行的心法,是前题。如果没有这种体悟,以佛学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德性成长,是无法走的长久的。
儒学亦然。人皆可以成为圣贤。这是人一出生下来就被给予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才能去思考一种可以是自己、他人、社会都共同利益的行为和行事。
这种共同利益的是指向着人的最好可能性之最后的被呈现。
×××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对他说道:“我们平日所说的‘故国’,并不是那个国家有高大树木的意思,而是有累代功勋的老臣的意思。您现在没有亲信的臣子啦。过去所进用的人到今天想不到都罢免了。”王问:“怎样去识别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答道:“国君选拔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进,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者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因此,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暸解;发现他真有才干,再任用他。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可杀,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可杀,然后去暸解;发现他该杀,再杀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杀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全文及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190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