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09/2022.12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譯文,請見文末。
×××這句,孟子從儒學的角度回應了宣王關於「治理」概念上的一個難題。
只要有人群在一起共同生活,就需要有秩序。
秩序的制定以及維持,就需要有某種人與人之間上下差別的關係,才能被形成。
維持秩序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關係」,如果無法穩定,這秩序也就無法穩定維持。
可是,人與人之間一旦有差別關係,那麼,人與人某種形式的不平等,就又會產生。
於是,人如何去思考這種「必要的差別關係」和「不平等」之間的予盾。
就人與人的群體共同生活而言,儒家沒有去強調「邏輯概念下的抽象性平等」。
換言之,某種形式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關系」是必要的。
但儒家又會進一步的去問:那種「必要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關係」是圍繞著一種什麼樣的「目的性」而形成的?
如果差異性關係對人所形成的作用力是礙障了「人的德性的正常呈現與發展」,這種關係形式,就需要再被思考和改變。
好的社會,以及好的社會秩序形式,之所以被判別為「好」,在於,在這種形式而來的社會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人可以最自然的讓「內在會湧冒出的德性之感」在個人的身上被呈現出來。
老太太跌倒,你放下手下的活,去幫著扶起來。這一過程,都沒有什麼因所在的社會生活而來的妨礙,就是好社會。
×××
譯文: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殷紂,真有這回事嗎?”孟子答道:“史籍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說:“作臣子的殺掉他的君王,這是可以的嗎?”孟子說:“破壞仁愛的人叫仿‘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類的人,我們都叫他作‘獨夫’。我只聽說過周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全文及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193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09/2022.12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请见文末。
×××这句,孟子从儒学的角度回应了宣王关于「治理」概念上的一个难题。
只要有人群在一起共同生活,就需要有秩序。
秩序的制定以及维持,就需要有某种人与人之间上下差别的关係,才能被形成。
维持秩序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关係」,如果无法稳定,这秩序也就无法稳定维持。
可是,人与人之间一旦有差别关係,那麽,人与人某种形式的不平等,就又会产生。
于是,人如何去思考这种「必要的差别关係」和「不平等」之间的予盾。
就人与人的群体共同生活而言,儒家没有去强调「逻辑概念下的抽象性平等」。
换言之,某种形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是必要的。
但儒家又会进一步的去问:那种「必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关係」是围绕着一种什麽样的「目的性」而形成的?
如果差异性关係对人所形成的作用力是碍障了「人的德性的正常呈现与发展」,这种关係形式,就需要再被思考和改变。
好的社会,以及好的社会秩序形式,之所以被判别为「好」,在于,在这种形式而来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人可以最自然的让「内在会涌冒出的德性之感」在个人的身上被呈现出来。
老太太跌倒,你放下手下的活,去帮着扶起来。这一过程,都没有什麽因所在的社会生活而来的妨碍,就是好社会。
×××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孟子答道:“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作臣子的杀掉他的君王,这是可以的吗?”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彷‘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类的人,我们都叫他作‘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全文及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193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09/2022.12
《孟子.梁惠王下》09/2022.12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譯文,請見文末。
×××這句,孟子從儒學的角度回應了宣王關於「治理」概念上的一個難題。
只要有人群在一起共同生活,就需要有秩序。
秩序的制定以及維持,就需要有某種人與人之間上下差別的關係,才能被形成。
維持秩序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關係」,如果無法穩定,這秩序也就無法穩定維持。
可是,人與人之間一旦有差別關係,那麼,人與人某種形式的不平等,就又會產生。
於是,人如何去思考這種「必要的差別關係」和「不平等」之間的予盾。
就人與人的群體共同生活而言,儒家沒有去強調「邏輯概念下的抽象性平等」。
換言之,某種形式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關系」是必要的。
但儒家又會進一步的去問:那種「必要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關係」是圍繞著一種什麼樣的「目的性」而形成的?
如果差異性關係對人所形成的作用力是礙障了「人的德性的正常呈現與發展」,這種關係形式,就需要再被思考和改變。
好的社會,以及好的社會秩序形式,之所以被判別為「好」,在於,在這種形式而來的社會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人可以最自然的讓「內在會湧冒出的德性之感」在個人的身上被呈現出來。
老太太跌倒,你放下手下的活,去幫著扶起來。這一過程,都沒有什麼因所在的社會生活而來的妨礙,就是好社會。
×××
譯文: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殷紂,真有這回事嗎?”孟子答道:“史籍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說:“作臣子的殺掉他的君王,這是可以的嗎?”孟子說:“破壞仁愛的人叫仿‘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類的人,我們都叫他作‘獨夫’。我只聽說過周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全文及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193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09/2022.12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请见文末。
×××这句,孟子从儒学的角度回应了宣王关于「治理」概念上的一个难题。
只要有人群在一起共同生活,就需要有秩序。
秩序的制定以及维持,就需要有某种人与人之间上下差别的关係,才能被形成。
维持秩序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关係」,如果无法稳定,这秩序也就无法稳定维持。
可是,人与人之间一旦有差别关係,那麽,人与人某种形式的不平等,就又会产生。
于是,人如何去思考这种「必要的差别关係」和「不平等」之间的予盾。
就人与人的群体共同生活而言,儒家没有去强调「逻辑概念下的抽象性平等」。
换言之,某种形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是必要的。
但儒家又会进一步的去问:那种「必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关係」是围绕着一种什麽样的「目的性」而形成的?
如果差异性关係对人所形成的作用力是碍障了「人的德性的正常呈现与发展」,这种关係形式,就需要再被思考和改变。
好的社会,以及好的社会秩序形式,之所以被判别为「好」,在于,在这种形式而来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人可以最自然的让「内在会涌冒出的德性之感」在个人的身上被呈现出来。
老太太跌倒,你放下手下的活,去帮着扶起来。这一过程,都没有什麽因所在的社会生活而来的妨碍,就是好社会。
×××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孟子答道:“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作臣子的杀掉他的君王,这是可以的吗?”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彷‘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类的人,我们都叫他作‘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全文及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193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