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06/2022.12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好色

2022-12-05 14:31:29

《孟子.梁惠王下》06/2022.12 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好色

《孟子.梁惠王下》06/2022.12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甫,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譯文,請見末。

×××

到了這裡,孟子的「仁政」理論,基本上已是不斷的重覆了。並沒有新鮮之處。

總之,推己及人。這是「仁政」的理論原則。

只要是人情合理範圍內的一般經驗界的感受享樂,都沒有什麼不可的。想要有「更好的」吃喝玩樂,這很正常。

儒家是從「正常人性」入手的,所以並沒有「苦行」這樣的宗教性格強一點的「實踐方式」。

但,儒家亦是談「德性」、談「生命價值性」的,而且,這是先決條件。

問題是,如何在「人性之正常豐享」之際,同時也是德性成熟之過程?「推己及人」是這解決這一問題的理論性方案。

我好貨。沒問題。那麼,如果讓自己滿足好貨而去幹的「方法和過程」中,「百姓他人」也能因之而能夠豐衣足食,那就是「仁政」下的好貨。

這,多多益善。就怕你不夠「好貨」。請努力、用心的去好貨。

好色,亦然。

你有美好的感情生活之獲得的過程和方法,同時也是讓「百姓他人」也能夠有美好的感情生活。那就是「仁政」。

難,是難在,要如何做,才能如此,才能自己獲益的同時他人也一定跟著獲益。

這並不容易。

如何去「用心」思考出解決方案,就是「仁心」。

要知道,歷史的物質條件是不斷發展的,以前的方法和過程,未必能是最適合物質條件的新變化新發展。

但這篇,其實,有趣的是在於,把「人性」的那種對「德性成長」的害怕,描寫的靈活靈現的。

一聽到要如何能夠「對別人好」,就馬上以為一定是「損己利他」,馬上就不幹了。

馬上就說自己不是「有德性的那塊料」,馬上就說自己「好貨」、「好色」。

儒家的偉大之處,正在於,「利己利他」。利他而不損己,才是真正的利他。

會損己的利他,終究是不完美的、不圓滿的「利他」。會損己的利他是「苦行」,那無法是一種可以讓「眾人他人」為之依靠的方法。

可以是宗教方式,但無法是「德性」方式。

德性的要求,在於,「福德一致」。康德如是論證。新儒家,也是如是談。

我會想起《法華經》中的一個畫面。

釋氏要講大乘的「大法」,馬上,他的五千弟子就「退席」。他們說,這種「大法」,我聽不下去,我要「以前的那種」。

人,難在,自我的一種向上的策厲力心。

如何讓自己能有「向上的策勵之心」,儒家並沒有特別就方法論上去談。

佛家在這點倒是花了很多力氣去談。尤其是大乘佛學,所謂「發心」是也。

所以,大乘佛學在中原大地會有豐盛之發展,有其理也。

×××譯文:


全文及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174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06/2022.12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译文,请见末。

×××

到了这裡,孟子的「仁政」理论,基本上已是不断的重复了。并没有新鲜之处。

总之,推己及人。这是「仁政」的理论原则。

只要是人情合理范围内的一般经验界的感受享乐,都没有什麽不可的。想要有「更好的」吃喝玩乐,这很正常。

儒家是从「正常人性」入手的,所以并没有「苦行」这样的宗教性格强一点的「实践方式」。

但,儒家亦是谈「德性」、谈「生命价值性」的,而且,这是先决条件。

问题是,如何在「人性之正常丰享」之际,同时也是德性成熟之过程?「推己及人」是这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性方案。

我好货。没问题。那麽,如果让自己满足好货而去干的「方法和过程」中,「百姓他人」也能因之而能够丰衣足食,那就是「仁政」下的好货。

这,多多益善。就怕你不够「好货」。请努力、用心的去好货。

好色,亦然。

你有美好的感情生活之获得的过程和方法,同时也是让「百姓他人」也能够有美好的感情生活。那就是「仁政」。

难,是难在,要如何做,才能如此,才能自己获益的同时他人也一定跟着获益。

这并不容易。

如何去「用心」思考出解决方案,就是「仁心」。

要知道,历史的物质条件是不断发展的,以前的方法和过程,未必能是最适合物质条件的新变化新发展。

但这篇,其实,有趣的是在于,把「人性」的那种对「德性成长」的害怕,描写的灵活灵现的。

一听到要如何能够「对别人好」,就马上以为一定是「损己利他」,马上就不干了。

马上就说自己不是「有德性的那块料」,马上就说自己「好货」、「好色」。

儒家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利己利他」。利他而不损己,才是真正的利他。

会损己的利他,终究是不完美的、不圆满的「利他」。会损己的利他是「苦行」,那无法是一种可以让「众人他人」为之依靠的方法。

可以是宗教方式,但无法是「德性」方式。

德性的要求,在于,「福德一致」。康德如是论证。新儒家,也是如是谈。

我会想起《法华经》中的一个画面。

释氏要讲大乘的「大法」,马上,他的五千弟子就「退席」。他们说,这种「大法」,我听不下去,我要「以前的那种」。

人,难在,自我的一种向上的策厉力心。

如何让自己能有「向上的策励之心」,儒家并没有特别就方法论上去谈。

佛家在这点倒是花了很多力气去谈。尤其是大乘佛学,所谓「发心」是也。

所以,大乘佛学在中原大地会有丰盛之发展,有其理也。

×××译文:


全文及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174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