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05/2022.12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脩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譯文見文末。
×××
這一敘事的場景,在以前的文本中,也似曾相識的見過了。
其實,這裡仍不斷的在討論一個問題:「人世間經驗上的快樂」,和「成德」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我們現在一般的直覺反射觀點,往往會說,「俗世快樂」和「德性(修行)」之間,是背反的。
你只能在二者中,選一個。
而且選了那一個之後,另一個就要去「棄絕」或「不沾」。
但,孟子,卻一直在做出一種論述,一種二者合一的可能性之說明。
能不能,既享有人間世經驗上的滿足和樂感,同時,也能是一種德性成熟的生命和生活。
更進一步的,能不能是:在努力追求的俗世經驗界的美好和豐樂之各種「用心用力」,同時也是對「德性成熟」過程的用心用力。
換言之,一心二用。一顆努力的心,一種努力的行動,同時滿足了「享樂」和「德性」二種異質性的「增長」。
這有可能嗎?
儒家說,有。
這樣之所以可能的條件是:樂民之樂者;憂民之憂者。
這再,抽象一點的談,是:「我」即「他人」,他人「即」我。
只有在這條件下,「享樂」和「德性」是二合一的同一件事,才有可能。
在這條件下,滿足這條件的「享樂」,請儘量做, 用力做,因為「他人」巴不得你「拼命做」。
巴不得你拼命去「享樂」。
這多美好。自己樂,別人也跟著希望你去「樂的更多」。
你可能會問:在「我即他人」這條件限制下能做的事,不多。
不。
什麼事都可以。重點是,如何以「我即他人」之最大可能去成就任何事。
這一點,是要「用心的」。這種「用心過程」,即是「德性成長」過程。
所以,儒家是在「做事」中,成就德性。
德性的成長或修行,儒家不是用一種「靜態式」的行為(如打坐或是觀想),而是以必然會碰到的具體事務中,以「我即他人」如何可能的「用心」,來成就一件事務之被完成的那種可能性樣態。
所以孟子強調,《孟子·公孫丑》:「必有事焉而……。」
但這裡要注意,樂「民之樂」者,;憂「民之憂」者。
之,字要注意。
不是把你要的給別人,強迫別人接受。而是,別人得到「他們的快樂」,像是你得到「自己的快樂」,一樣。
你有喜愛的男女朋友。所以,並不別人「也有」你的男女朋友。而是,別人的男女朋友之過程之樂,也如同你有男女朋友之樂。
as if 。正如。(康德的重要觀點)
這點很重要,一過頭,就是「以禮害人」。
所以,孟子在最後又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點。天子「巡狩」之樂,的那種樂,正如同(as if)老百姓豐之足食的那種樂。
如果老百姓可以得到豐衣足食的那種樂如同天子「巡狩」的樂一樣,天底下的人都巴不得天子天天巡狩呢。
但這如何可能。這不是天上就會自動掉下來的。這要「用心」才有。這一方向的用心,「用心過程」,即「修行」。
×××
譯文:
全文及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162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05/2022.12樂民之樂者;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梁惠王下》05/2022.12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脩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譯文見文末。
×××
這一敘事的場景,在以前的文本中,也似曾相識的見過了。
其實,這裡仍不斷的在討論一個問題:「人世間經驗上的快樂」,和「成德」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我們現在一般的直覺反射觀點,往往會說,「俗世快樂」和「德性(修行)」之間,是背反的。
你只能在二者中,選一個。
而且選了那一個之後,另一個就要去「棄絕」或「不沾」。
但,孟子,卻一直在做出一種論述,一種二者合一的可能性之說明。
能不能,既享有人間世經驗上的滿足和樂感,同時,也能是一種德性成熟的生命和生活。
更進一步的,能不能是:在努力追求的俗世經驗界的美好和豐樂之各種「用心用力」,同時也是對「德性成熟」過程的用心用力。
換言之,一心二用。一顆努力的心,一種努力的行動,同時滿足了「享樂」和「德性」二種異質性的「增長」。
這有可能嗎?
儒家說,有。
這樣之所以可能的條件是:樂民之樂者;憂民之憂者。
這再,抽象一點的談,是:「我」即「他人」,他人「即」我。
只有在這條件下,「享樂」和「德性」是二合一的同一件事,才有可能。
在這條件下,滿足這條件的「享樂」,請儘量做, 用力做,因為「他人」巴不得你「拼命做」。
巴不得你拼命去「享樂」。
這多美好。自己樂,別人也跟著希望你去「樂的更多」。
你可能會問:在「我即他人」這條件限制下能做的事,不多。
不。
什麼事都可以。重點是,如何以「我即他人」之最大可能去成就任何事。
這一點,是要「用心的」。這種「用心過程」,即是「德性成長」過程。
所以,儒家是在「做事」中,成就德性。
德性的成長或修行,儒家不是用一種「靜態式」的行為(如打坐或是觀想),而是以必然會碰到的具體事務中,以「我即他人」如何可能的「用心」,來成就一件事務之被完成的那種可能性樣態。
所以孟子強調,《孟子·公孫丑》:「必有事焉而……。」
但這裡要注意,樂「民之樂」者,;憂「民之憂」者。
之,字要注意。
不是把你要的給別人,強迫別人接受。而是,別人得到「他們的快樂」,像是你得到「自己的快樂」,一樣。
你有喜愛的男女朋友。所以,並不別人「也有」你的男女朋友。而是,別人的男女朋友之過程之樂,也如同你有男女朋友之樂。
as if 。正如。(康德的重要觀點)
這點很重要,一過頭,就是「以禮害人」。
所以,孟子在最後又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點。天子「巡狩」之樂,的那種樂,正如同(as if)老百姓豐之足食的那種樂。
如果老百姓可以得到豐衣足食的那種樂如同天子「巡狩」的樂一樣,天底下的人都巴不得天子天天巡狩呢。
但這如何可能。這不是天上就會自動掉下來的。這要「用心」才有。這一方向的用心,「用心過程」,即「修行」。
×××
譯文:
全文及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162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