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07之五/2022.11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白話譯:宣王說:“不願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麼區別呢?”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於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於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裏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聖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麼,不過是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麼呢?“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下仇怨,這樣您的心裏才痛快嗎?”
宣王說:“不,我為什麼這樣做心裏才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現我心裏的最大願望啊。 ”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麽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
德性的實踐,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但,這「難度」是一種什麼樣的性質呢?這是要被理論上談清楚的。
如果是「無法被人這種存在者做到的,而且是人人都可做到」,那談德性是沒有意義的。
要知,德性必須是具「普遍性」,所以才能是道德的基礎。
具有普遍性的德性,才能形成人人都應遵守的道德。是人人都可可以做到的,所以才能談「實踐論」。談如何做得好。
所以,才可以說人人都不應說謊(能不能做得好是實踐論的問題)(德性),但不能說人人都要數學考一百分(能力)。
那麼,如何說:「仁心」而來的德性,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孟子怎麼來談呢?
挾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
為長者折枝,說做不到,則是不願意。(成語)
這是比喻。
德性行為之普遍性的核心觀念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裡,讓我想到了康德談道德律。
一、自律的。二、如同所有人也可以做的那樣去做。
(這也是新儒家的看法,牟宗三從康德切入談儒家)
孟子說一、願意,二、老吾老。
德性是「治理」的方向之所以可以被判斷的基礎。
治理的方向在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不是「滿足內心想法的手段」。
宣王看瞄頭不對,要燒到自己身上了,馬上說:那不是我的欲望,而是一種「理想」。
孟子打蛇隨棍上,說,那您的「理想」是什麼呢?好想知道?
哈,理想和欲望,的確很難講清楚。
所以,康德的「形式律令」還是有助於思考的:你的「理想」是不是也都願意讓別人也如同你一樣的實踐。
舉例:我如同希望你尊重我一般的來尊重你。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樣的了解此文的內容般的來寫這篇文。
所以,如果你無法真心的愛一個人,那麼,就別奢望別人會怎麼的愛你。
我是指愛情。~給年輕人~愛情是有「道德性的意義」,不是夜市中的「口味」。
人不是神,不會一百分,但有「道德律令」,所以,人是人。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五/2022.11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白话译: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
德性的实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但,这「难度」是一种什麽样的性质呢?这是要被理论上谈清楚的。
如果是「无法被人这种存在者做到的,而且是人人都可做到」,那谈德性是没有意义的。
要知,德性必须是具「普遍性」,所以才能是道德的基础。
具有普遍性的德性,才能形成人人都应遵守的道德。是人人都可可以做到的,所以才能谈「实践论」。谈如何做得好。
所以,才可以说人人都不应说谎(能不能做得好是实践论的问题)(德性),但不能说人人都要数学考一百分(能力)。
那麽,如何说:「仁心」而来的德性,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孟子怎麽来谈呢?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
为长者折枝,说做不到,则是不愿意。(成语)
这是比喻。
德性行为之普遍性的核心观念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裡,让我想到了康德谈道德律。
一、自律的。二、如同所有人也可以做的那样去做。
(这也是新儒家的看法,牟宗三从康德切入谈儒家)
孟子说一、愿意,二、老吾老。
德性是「治理」的方向之所以可以被判断的基础。
治理的方向在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不是「满足内心想法的手段」。
宣王看瞄头不对,要烧到自己身上了,马上说:那不是我的欲望,而是一种「理想」。
孟子打蛇随棍上,说,那您的「理想」是什麽呢?好想知道?
哈,理想和欲望,的确很难讲清楚。
所以,康德的「形式律令」还是有助于思考的:你的「理想」是不是也都愿意让别人也如同你一样的实践。
举例:我如同希望你尊重我一般的来尊重你。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样的了解此文的内容般的来写这篇文。
所以,如果你无法真心的爱一个人,那麽,就别奢望别人会怎麽的爱你。
我是指爱情。~给年轻人~爱情是有「道德性的意义」,不是夜市中的「口味」。
人不是神,不会一百分,但有「道德律令」,所以,人是人。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五/2022.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五/2022.11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白話譯:宣王說:“不願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麼區別呢?”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於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於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裏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聖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麼,不過是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麼呢?“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下仇怨,這樣您的心裏才痛快嗎?”
宣王說:“不,我為什麼這樣做心裏才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現我心裏的最大願望啊。 ”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麽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
德性的實踐,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但,這「難度」是一種什麼樣的性質呢?這是要被理論上談清楚的。
如果是「無法被人這種存在者做到的,而且是人人都可做到」,那談德性是沒有意義的。
要知,德性必須是具「普遍性」,所以才能是道德的基礎。
具有普遍性的德性,才能形成人人都應遵守的道德。是人人都可可以做到的,所以才能談「實踐論」。談如何做得好。
所以,才可以說人人都不應說謊(能不能做得好是實踐論的問題)(德性),但不能說人人都要數學考一百分(能力)。
那麼,如何說:「仁心」而來的德性,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孟子怎麼來談呢?
挾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
為長者折枝,說做不到,則是不願意。(成語)
這是比喻。
德性行為之普遍性的核心觀念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裡,讓我想到了康德談道德律。
一、自律的。二、如同所有人也可以做的那樣去做。
(這也是新儒家的看法,牟宗三從康德切入談儒家)
孟子說一、願意,二、老吾老。
德性是「治理」的方向之所以可以被判斷的基礎。
治理的方向在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不是「滿足內心想法的手段」。
宣王看瞄頭不對,要燒到自己身上了,馬上說:那不是我的欲望,而是一種「理想」。
孟子打蛇隨棍上,說,那您的「理想」是什麼呢?好想知道?
哈,理想和欲望,的確很難講清楚。
所以,康德的「形式律令」還是有助於思考的:你的「理想」是不是也都願意讓別人也如同你一樣的實踐。
舉例:我如同希望你尊重我一般的來尊重你。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樣的了解此文的內容般的來寫這篇文。
所以,如果你無法真心的愛一個人,那麼,就別奢望別人會怎麼的愛你。
我是指愛情。~給年輕人~愛情是有「道德性的意義」,不是夜市中的「口味」。
人不是神,不會一百分,但有「道德律令」,所以,人是人。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五/2022.11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白话译: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
德性的实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但,这「难度」是一种什麽样的性质呢?这是要被理论上谈清楚的。
如果是「无法被人这种存在者做到的,而且是人人都可做到」,那谈德性是没有意义的。
要知,德性必须是具「普遍性」,所以才能是道德的基础。
具有普遍性的德性,才能形成人人都应遵守的道德。是人人都可可以做到的,所以才能谈「实践论」。谈如何做得好。
所以,才可以说人人都不应说谎(能不能做得好是实践论的问题)(德性),但不能说人人都要数学考一百分(能力)。
那麽,如何说:「仁心」而来的德性,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孟子怎麽来谈呢?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
为长者折枝,说做不到,则是不愿意。(成语)
这是比喻。
德性行为之普遍性的核心观念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裡,让我想到了康德谈道德律。
一、自律的。二、如同所有人也可以做的那样去做。
(这也是新儒家的看法,牟宗三从康德切入谈儒家)
孟子说一、愿意,二、老吾老。
德性是「治理」的方向之所以可以被判断的基础。
治理的方向在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不是「满足内心想法的手段」。
宣王看瞄头不对,要烧到自己身上了,马上说:那不是我的欲望,而是一种「理想」。
孟子打蛇随棍上,说,那您的「理想」是什麽呢?好想知道?
哈,理想和欲望,的确很难讲清楚。
所以,康德的「形式律令」还是有助于思考的:你的「理想」是不是也都愿意让别人也如同你一样的实践。
举例:我如同希望你尊重我一般的来尊重你。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样的了解此文的内容般的来写这篇文。
所以,如果你无法真心的爱一个人,那麽,就别奢望别人会怎麽的爱你。
我是指爱情。~给年轻人~爱情是有「道德性的意义」,不是夜市中的「口味」。
人不是神,不会一百分,但有「道德律令」,所以,人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