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07之四/2022.11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白話譯: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出。’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麼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與用道德統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麼理解呢?
”
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
’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
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
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麼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願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願意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是君王不願意施恩惠的緣故。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一天下,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說:“不願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麼區別呢?”
×××
嗯,愈來愈精彩了。
孟子真的很會對話。
讓對方問出了很有水準的問題。
這是「對話」這種溝通模式最重要的理解過程,讓對方弄清楚自己的疑問?
孟子解釋了「仁心」,並和「仁心」的直冒與「以羊換牛」這事,相扣起來理解。
仁心、良心的直冒是「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方式給出,而不是「推理」。
宣王也厲害,領悟了之後,馬上直指這場對話的「要害」。
那麼,就算是有了「直冒的仁心」,這和治理國家,和富國強兵,有什關係啊?
問的好,不是嗎?
於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種「內在的感受」而巳,但治理卻是「對外事務」的思考,這二種不一定能直接有邏輯上的可論證關係?
這是大問。這提問,一直在往後的年代,不斷的被提出來。尤其是對儒學看不起的人,提出來笑儒學。認為儒學只是「拿好人卡」而巳。
你會如何回答?
孟子又是舉例,比喻很重要。他說,就一般的經驗而言,有沒有人,說能拿得起百斤的石頭,卻拿不起羽毛?
沒有。
所以,如果羽毛拿不起來,是「不願意」,而不是「沒有能力」。
德性與治理之間,有二層關係理論關係。
一、是有、沒有德性的問題。二、是實踐的問題。
以羊換牛,說明了,你「有」仁心。
而且這「有」,是生命中俱有的,是必然會冒出的。
所以再來的問題是,「有」,但「不願意」的問題。
孟子舉例說明。
我覺得宣王真是聰明啊。
他知道孟子講什麼?孟子說他不願意。
但又馬上轉了個彎來問?從「實踐論」轉移到「對象論」。
宣王馬上很科學的問,不願意和不知道有什麼差別啊?
這是混淆法。原本要討論如何來實踐仁心,現在轉移到問「是什麼」?
當問「是什麼」,就可以吵很久。而且好像又很有學問的樣子。
因為,「是什麼」本來就是無法窮盡的討論模式。
康德說,那是「理性的限制」。所以,人無法問出「物自身是什麼」?
《孟子.梁惠王上》07之四/2022.11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白话译: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
’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
嗯,愈来愈精彩了。
孟子真的很会对话。
让对方问出了很有水准的问题。
这是「对话」这种沟通模式最重要的理解过程,让对方弄清楚自己的疑问?
孟子解释了「仁心」,并和「仁心」的直冒与「以羊换牛」这事,相扣起来理解。
仁心、良心的直冒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方式给出,而不是「推理」。
宣王也厉害,领悟了之后,马上直指这场对话的「要害」。
那麽,就算是有了「直冒的仁心」,这和治理国家,和富国强兵,有什关係啊?
问的好,不是吗?
于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而巳,但治理却是「对外事务」的思考,这二种不一定能直接有逻辑上的可论证关係?
这是大问。这提问,一直在往后的年代,不断的被提出来。尤其是对儒学看不起的人,提出来笑儒学。认为儒学只是「拿好人卡」而巳。
你会如何回答?
孟子又是举例,比喻很重要。他说,就一般的经验而言,有没有人,说能拿得起百斤的石头,却拿不起羽毛?
没有。
所以,如果羽毛拿不起来,是「不愿意」,而不是「没有能力」。
德性与治理之间,有二层关係理论关係。
一、是有、没有德性的问题。二、是实践的问题。
以羊换牛,说明了,你「有」仁心。
而且这「有」,是生命中俱有的,是必然会冒出的。
所以再来的问题是,「有」,但「不愿意」的问题。
孟子举例说明。
我觉得宣王真是聪明啊。
他知道孟子讲什麽?孟子说他不愿意。
但又马上转了个弯来问?从「实践论」转移到「对象论」。
宣王马上很科学的问,不愿意和不知道有什麽差别啊?
这是溷淆法。原本要讨论如何来实践仁心,现在转移到问「是什麽」?
当问「是什麽」,就可以吵很久。而且好像又很有学问的样子。
因为,「是什麽」本来就是无法穷尽的讨论模式。
康德说,那是「理性的限制」。所以,人无法问出「物自身是什麽」?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12。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上》07之四/2022.11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孟子.梁惠王上》07之四/2022.11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白話譯: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出。’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麼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與用道德統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麼理解呢? ”
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 ’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
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
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麼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願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願意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是君王不願意施恩惠的緣故。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一天下,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說:“不願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麼區別呢?”
×××
嗯,愈來愈精彩了。
孟子真的很會對話。
讓對方問出了很有水準的問題。
這是「對話」這種溝通模式最重要的理解過程,讓對方弄清楚自己的疑問?
孟子解釋了「仁心」,並和「仁心」的直冒與「以羊換牛」這事,相扣起來理解。
仁心、良心的直冒是「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方式給出,而不是「推理」。
宣王也厲害,領悟了之後,馬上直指這場對話的「要害」。
那麼,就算是有了「直冒的仁心」,這和治理國家,和富國強兵,有什關係啊?
問的好,不是嗎?
於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種「內在的感受」而巳,但治理卻是「對外事務」的思考,這二種不一定能直接有邏輯上的可論證關係?
這是大問。這提問,一直在往後的年代,不斷的被提出來。尤其是對儒學看不起的人,提出來笑儒學。認為儒學只是「拿好人卡」而巳。
你會如何回答?
孟子又是舉例,比喻很重要。他說,就一般的經驗而言,有沒有人,說能拿得起百斤的石頭,卻拿不起羽毛?
沒有。
所以,如果羽毛拿不起來,是「不願意」,而不是「沒有能力」。
德性與治理之間,有二層關係理論關係。
一、是有、沒有德性的問題。二、是實踐的問題。
以羊換牛,說明了,你「有」仁心。
而且這「有」,是生命中俱有的,是必然會冒出的。
所以再來的問題是,「有」,但「不願意」的問題。
孟子舉例說明。
我覺得宣王真是聰明啊。
他知道孟子講什麼?孟子說他不願意。
但又馬上轉了個彎來問?從「實踐論」轉移到「對象論」。
宣王馬上很科學的問,不願意和不知道有什麼差別啊?
這是混淆法。原本要討論如何來實踐仁心,現在轉移到問「是什麼」?
當問「是什麼」,就可以吵很久。而且好像又很有學問的樣子。
因為,「是什麼」本來就是無法窮盡的討論模式。
康德說,那是「理性的限制」。所以,人無法問出「物自身是什麼」?
《孟子.梁惠王上》07之四/2022.11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白话译: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 ’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
嗯,愈来愈精彩了。
孟子真的很会对话。
让对方问出了很有水准的问题。
这是「对话」这种沟通模式最重要的理解过程,让对方弄清楚自己的疑问?
孟子解释了「仁心」,并和「仁心」的直冒与「以羊换牛」这事,相扣起来理解。
仁心、良心的直冒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方式给出,而不是「推理」。
宣王也厉害,领悟了之后,马上直指这场对话的「要害」。
那麽,就算是有了「直冒的仁心」,这和治理国家,和富国强兵,有什关係啊?
问的好,不是吗?
于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而巳,但治理却是「对外事务」的思考,这二种不一定能直接有逻辑上的可论证关係?
这是大问。这提问,一直在往后的年代,不断的被提出来。尤其是对儒学看不起的人,提出来笑儒学。认为儒学只是「拿好人卡」而巳。
你会如何回答?
孟子又是举例,比喻很重要。他说,就一般的经验而言,有没有人,说能拿得起百斤的石头,却拿不起羽毛?
没有。
所以,如果羽毛拿不起来,是「不愿意」,而不是「没有能力」。
德性与治理之间,有二层关係理论关係。
一、是有、没有德性的问题。二、是实践的问题。
以羊换牛,说明了,你「有」仁心。
而且这「有」,是生命中俱有的,是必然会冒出的。
所以再来的问题是,「有」,但「不愿意」的问题。
孟子举例说明。
我觉得宣王真是聪明啊。
他知道孟子讲什麽?孟子说他不愿意。
但又马上转了个弯来问?从「实践论」转移到「对象论」。
宣王马上很科学的问,不愿意和不知道有什麽差别啊?
这是溷淆法。原本要讨论如何来实践仁心,现在转移到问「是什麽」?
当问「是什麽」,就可以吵很久。而且好像又很有学问的样子。
因为,「是什麽」本来就是无法穷尽的讨论模式。
康德说,那是「理性的限制」。所以,人无法问出「物自身是什麽」?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12。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