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07之六/2022.11緣木求魚

2022-11-18 09:17:04

《孟子.梁惠王上》07之六/2022.11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白話譯: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麽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孟子說:“那麽,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後的民族。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麽後患。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幹,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 ”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孟子說:“假定皺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這篇又有成語典故。緣木求魚。

孟子來探問宣王的「大理想」是什麼?

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

孟子有點刻意,先是故意都是問和「個人肉體欲望」有關的事項。

宣王說不是,我不是,我是有「理想的」。

孟子大概沒時間再磨下去了,直接說了,那我知你的理想是什麼了。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其實就是「權力」。

個人肉體的欲望,很容易看出來,但「理想」或「權力」,則很難。理想或權力,和許多有名的口號一樣,都是看起來差不多。

這裡,提到了後來在「實踐論」上,最大的一個議題:天理和人欲的判斷標準?

外在的形式不太容易看的出這二者的不同?那麼,判斷兩者要如何來形成呢?

這一判準真的很重要,不只是為了「看別人」,更是為了「看自己」。

我們自己更愛用「大口號」來騙自己。

判準何在?孟子後來會談。

這裡,孟子就不客氣的談下去了說:宣王你不但達不到而且必有後災。

私欲也就只是私欲,而已。

用「理想」來掩飾自己的「私欲」,不會只是「而已」,而是「必有後災」。

無德,了不起爛人一個。

偽德。有多偽,「必有後災」就有多大。

如果你喜歡看古典文本或是宗教文本,你會看到,「偽」都是被提出來要特別小心的問題。

為什麼呢?

法華經有一種論述,讓我有感的:斷人法身慧命。

私欲,自己「壞掉」而已,偽,則是會讓他人「在不知不覺中也壞掉」。

這裡,「他人」的視角,又浮了出來。

「讓他人好」,自己最後也會好,「讓他人壞」,自己必有後災。

這是迷信嗎?我又想到康德的「福德一致」的論述。

從個人的修行而言,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鄉愿,就是「假裝」。

《孟子.梁惠王上》07之六/2022.11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白话译: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这篇又有成语典故。缘木求鱼。

孟子来探问宣王的「大理想」是什麽?

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孟子有点刻意,先是故意都是问和「个人肉体欲望」有关的事项。

宣王说不是,我不是,我是有「理想的」。

孟子大概没时间再磨下去了,直接说了,那我知你的理想是什麽了。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其实就是「权力」。

个人肉体的欲望,很容易看出来,但「理想」或「权力」,则很难。理想或權力,和許多有名的口號一樣,都是看起來差不多。

这裡,提到了后来在「实践论」上,最大的一个议题:天理和人欲的判断标准?

外在的形式不太容易看的出这二者的不同?那麽,判断两者要如何来形成呢?

这一判准真的很重要,不只是为了「看别人」,更是为了「看自己」。

我们自己更爱用「大口号」来骗自己。

判准何在?孟子后来会谈。

这裡,孟子就不客气的谈下去了说:宣王你不但达不到而且必有后灾。

私欲也就只是私欲,而已。

用「理想」来掩饰自己的「私欲」,不会只是「而已」,而是「必有后灾」。

无德,了不起烂人一个。

伪德。有多伪,「必有后灾」就有多大。

如果你喜欢看古典文本或是宗教文本,你会看到,「伪」都是被提出来要特别小心的问题。

为什麽呢?

法华经有一种论述,让我有感的:断人法身慧命。

私欲,自己「坏掉」而已,伪,则是会让他人「在不知不觉中也坏掉」。

这裡,「他人」的视角,又浮了出来。

「让他人好」,自己最后也会好,「让他人坏」,自己必有后灾。

这是迷信吗?我又想到康德的「福德一致」的论述。

从个人的修行而言,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就是「假装」。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17。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