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07之三/2022.11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白話譯: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麽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
,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裏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麽區別呢?
”
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麽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
孟子說:“沒有關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
這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君子遠庖廚。
這句,一定要在這文的脈絡下來理解,才能有意義。
宣王用牛換羊來祭。
很多人笑「小氣」。孟子說,那是「仁心」。
為什麼,孟子憑什麼那麼說,是為了「哄別人」嗎?如何來論證這是「仁心」,而不是「小氣」?
這裡就是宋明理學愛談的「天理」vs 「人欲」的那一個很討厭,但很重的議題。
孟子說,如果宣王是「小氣」,亦即是「人欲」,也就是對事情厲害關係的考量,那麼,其實牛和羊都是祭品。都沒有「罪」。宣王也不是沒有錢。以牛換羊,沒有什麼真正的厲害關係。
換言之,宣王根本不用去考量厲害關係。
「不忍」之心的冒出,既不是來自厲害關係,那就是來自「人人都會有的仁心」。
仁心,是超越的,是形而上的,是仁心對個體而來的感受給出,不是「人」能控制的。正如同審美一樣。遇境而發。或者說是「必有事焉」。美不美,那種真正的感受,來自內心的直冒,不是「你」能控制的。
而且,人人都有。「相同的有」。
只是人,往往都是「不去聽」而已。
宣王說。難怪,我有「感受」,但我都不知那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孟子說,是的,這正是「人人都有的仁心」,在個體經驗上的作用和呈現。
仁心,是超越的,是形而上的,所以,仁心往往是直冒出的,不是經由考量的。不是你能控制而下達指令的。
但一般的人,往往是用「考量厲害」來決定某種選擇。所以,他們用「人的厲害考量」來對你想像。
孟子說,宣王,你就只是「乍然間看到牛的哀叫」,良心或仁心遇境而發的當下呈現。還來不及做出厲害關係的判斷。
如果你真的要下厲害關係的判斷,用牛有好名聲,不是更好嗎!
哀叫,所以有你無法控制的「不忍」,這是「有仁心」的現象學依據。
所以,君子如去廚房,這種感受會一直冒出。但,廚房又是一定要的存在。
怎麼辦?
遠離。
這是君子所能做出的抉擇。
看到儒家對於兩難事件的處理方式了嗎?
這和背爸爸的處理方式,是同一的思路的。
但,僅僅只「遠離」好像有點阿Q?怎麼辦?
這點,孟子以後會談到。
完整文及譯文,請見下載版,頁109。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三/2022.11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白话译: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这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君子远庖厨。
这句,一定要在这文的脉络下来理解,才能有意义。
宣王用牛换羊来祭。
很多人笑「小气」。孟子说,那是「仁心」。
为什麽,孟子凭什麽那麽说,是为了「哄别人」吗?如何来论证这是「仁心」,而不是「小气」?
这裡就是宋明理学爱谈的「天理」vs 「人欲」的那一个很讨厌,但很重的议题。
孟子说,如果宣王是「小气」,亦即是「人欲」,也就是对事情厉害关係的考量,那麽,其实牛和羊都是祭品。都没有「罪」。宣王也不是没有钱。以牛换羊,没有什麽真正的厉害关係。
换言之,宣王根本不用去考量厉害关係。
「不忍」之心的冒出,既不是来自厉害关係,那就是来自「人人都会有的仁心」。
仁心,是超越的,是形而上的,是仁心对个体而来的感受给出,不是「人」能控制的。正如同审美一样。遇境而发。或者说是「必有事焉」。美不美,那种真正的感受,来自内心的直冒,不是「你」能控制的。
而且,人人都有。「相同的有」。
只是人,往往都是「不去听」而已。
宣王说。难怪,我有「感受」,但我都不知那是怎麽来的,为什麽会有这种感受?
孟子说,是的,这正是「人人都有的仁心」,在个体经验上的作用和呈现。
仁心,是超越的,是形而上的,所以,仁心往往是直冒出的,不是经由考量的。不是你能控制而下达指令的。
但一般的人,往往是用「考量厉害」来决定某种选择。所以,他们用「人的厉害考量」来对你想像。
孟子说,宣王,你就只是「乍然间看到牛的哀叫」,良心或仁心遇境而发的当下呈现。还来不及做出厉害关係的判断。
如果你真的要下厉害关係的判断,用牛有好名声,不是更好吗!
哀叫,所以有你无法控制的「不忍」,这是「有仁心」的现象学依据。
所以,君子如去厨房,这种感受会一直冒出。但,厨房又是一定要的存在。
怎麽办?
远离。
这是君子所能做出的抉择。
看到儒家对于两难事件的处理方式了吗?
这和背爸爸的处理方式,是同一的思路的。
但,仅仅只「远离」好像有点阿Q?怎麽办?
这点,孟子以后会谈到。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09。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三/2022.11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三/2022.11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白話譯: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麽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 ,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裏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麽區別呢? ”
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麽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
孟子說:“沒有關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
這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君子遠庖廚。
這句,一定要在這文的脈絡下來理解,才能有意義。
宣王用牛換羊來祭。
很多人笑「小氣」。孟子說,那是「仁心」。
為什麼,孟子憑什麼那麼說,是為了「哄別人」嗎?如何來論證這是「仁心」,而不是「小氣」?
這裡就是宋明理學愛談的「天理」vs 「人欲」的那一個很討厭,但很重的議題。
孟子說,如果宣王是「小氣」,亦即是「人欲」,也就是對事情厲害關係的考量,那麼,其實牛和羊都是祭品。都沒有「罪」。宣王也不是沒有錢。以牛換羊,沒有什麼真正的厲害關係。
換言之,宣王根本不用去考量厲害關係。
「不忍」之心的冒出,既不是來自厲害關係,那就是來自「人人都會有的仁心」。
仁心,是超越的,是形而上的,是仁心對個體而來的感受給出,不是「人」能控制的。正如同審美一樣。遇境而發。或者說是「必有事焉」。美不美,那種真正的感受,來自內心的直冒,不是「你」能控制的。
而且,人人都有。「相同的有」。
只是人,往往都是「不去聽」而已。
宣王說。難怪,我有「感受」,但我都不知那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孟子說,是的,這正是「人人都有的仁心」,在個體經驗上的作用和呈現。
仁心,是超越的,是形而上的,所以,仁心往往是直冒出的,不是經由考量的。不是你能控制而下達指令的。
但一般的人,往往是用「考量厲害」來決定某種選擇。所以,他們用「人的厲害考量」來對你想像。
孟子說,宣王,你就只是「乍然間看到牛的哀叫」,良心或仁心遇境而發的當下呈現。還來不及做出厲害關係的判斷。
如果你真的要下厲害關係的判斷,用牛有好名聲,不是更好嗎!
哀叫,所以有你無法控制的「不忍」,這是「有仁心」的現象學依據。
所以,君子如去廚房,這種感受會一直冒出。但,廚房又是一定要的存在。
怎麼辦?
遠離。
這是君子所能做出的抉擇。
看到儒家對於兩難事件的處理方式了嗎?
這和背爸爸的處理方式,是同一的思路的。
但,僅僅只「遠離」好像有點阿Q?怎麼辦?
這點,孟子以後會談到。
完整文及譯文,請見下載版,頁109。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三/2022.11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白话译: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这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君子远庖厨。
这句,一定要在这文的脉络下来理解,才能有意义。
宣王用牛换羊来祭。
很多人笑「小气」。孟子说,那是「仁心」。
为什麽,孟子凭什麽那麽说,是为了「哄别人」吗?如何来论证这是「仁心」,而不是「小气」?
这裡就是宋明理学爱谈的「天理」vs 「人欲」的那一个很讨厌,但很重的议题。
孟子说,如果宣王是「小气」,亦即是「人欲」,也就是对事情厉害关係的考量,那麽,其实牛和羊都是祭品。都没有「罪」。宣王也不是没有钱。以牛换羊,没有什麽真正的厉害关係。
换言之,宣王根本不用去考量厉害关係。
「不忍」之心的冒出,既不是来自厉害关係,那就是来自「人人都会有的仁心」。
仁心,是超越的,是形而上的,是仁心对个体而来的感受给出,不是「人」能控制的。正如同审美一样。遇境而发。或者说是「必有事焉」。美不美,那种真正的感受,来自内心的直冒,不是「你」能控制的。
而且,人人都有。「相同的有」。
只是人,往往都是「不去听」而已。
宣王说。难怪,我有「感受」,但我都不知那是怎麽来的,为什麽会有这种感受?
孟子说,是的,这正是「人人都有的仁心」,在个体经验上的作用和呈现。
仁心,是超越的,是形而上的,所以,仁心往往是直冒出的,不是经由考量的。不是你能控制而下达指令的。
但一般的人,往往是用「考量厉害」来决定某种选择。所以,他们用「人的厉害考量」来对你想像。
孟子说,宣王,你就只是「乍然间看到牛的哀叫」,良心或仁心遇境而发的当下呈现。还来不及做出厉害关係的判断。
如果你真的要下厉害关係的判断,用牛有好名声,不是更好吗!
哀叫,所以有你无法控制的「不忍」,这是「有仁心」的现象学依据。
所以,君子如去厨房,这种感受会一直冒出。但,厨房又是一定要的存在。
怎麽办?
远离。
这是君子所能做出的抉择。
看到儒家对于两难事件的处理方式了吗?
这和背爸爸的处理方式,是同一的思路的。
但,仅仅只「远离」好像有点阿Q?怎麽办?
这点,孟子以后会谈到。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09。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