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07之二/2022.11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白話譯: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說:“能夠。”
宣王說:“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孟子說:“我曾經聽胡齕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裏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鐘’。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
’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鐘了嗎?’您說:‘怎麽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 — —
-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宣王說:“是有這件事。”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這裡,「仁心」這個重要的儒學概念和「經驗」,被提出了。
孟子不是從一種「理論的論述中」來談「仁心」。
而是從一種事件情況中,人的感受和反應,從這種「必然給出的經驗」中,來談「仁心」。
這很「現象學」,對不對。
仁心是什麼?
從「人的切身經驗的存在和發生」,來談出。
如果那種感受是你能真正承認的,承認說,是真的,人是真的會有那種「感受和反應」出來,那麼,仁這種感受就不是一種「空洞」的理論,而是生命中活生生的會冒出的現象。
仁心的存在,不是「理論的」,而是「切身的」。
因為是切身的,仁心的存有,就無法被否認。
也因為是切身的,所以是「個體性的」,從你自身的經驗中冒出。
但,「仁心」,我舉例你也可以感同身受,所以又是「普遍的」。
從個體性而來的普遍性,是仁心,是良心。是個體性,也是超越性。
這是儒學的形而上的基礎調性。
「不忍」,是面對情境下直接冒出了。
直接。
並沒有什麼厲害關係上的思考。直接冒出,所以是超越的,先驗的。
良心,也是如此的運作。
而一般人往往是用「厲害關係去思考」,所以就不是先驗的直冒,而是用各種角度去猜測,例如,這例中說是:吝嗇。
但孟子說,那不是吝嗇,那是一種「仁心」的直冒。
你冒的出來,「不忍」,所以,不用懷疑,你有「仁心」。
再來是,這「仁心」與治理之間的實踐關係是應如何呢?
孟子接著去談這更難的問題。
孟子真的很會舉例說明。
完整文及譯文,請見下載版,頁108。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二/2022.11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齕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白话译: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齕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
’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 — —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宣王说:“是有这件事。”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这裡,「仁心」这个重要的儒学概念和「经验」,被提出了。
孟子不是从一种「理论的论述中」来谈「仁心」。
而是从一种事件情况中,人的感受和反应,从这种「必然给出的经验」中,来谈「仁心」。
这很「现象学」,对不对。
仁心是什麽?
从「人的切身经验的存在和发生」,来谈出。
如果那种感受是你能真正承认的,承认说,是真的,人是真的会有那种「感受和反应」出来,那麽,仁这种感受就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生命中活生生的会冒出的现象。
仁心的存在,不是「理论的」,而是「切身的」。
因为是切身的,仁心的存有,就无法被否认。
也因为是切身的,所以是「个体性的」,从你自身的经验中冒出。
但,「仁心」,我举例你也可以感同身受,所以又是「普遍的」。
从个体性而来的普遍性,是仁心,是良心。是个体性,也是超越性。
这是儒学的形而上的基础调性。
「不忍」,是面对情境下直接冒出了。
直接。
并没有什麽厉害关係上的思考。直接冒出,所以是超越的,先验的。
良心,也是如此的运作。
而一般人往往是用「厉害关係去思考」,所以就不是先验的直冒,而是用各种角度去猜测,例如,这例中说是:吝啬。
但孟子说,那不是吝啬,那是一种「仁心」的直冒。
你冒的出来,「不忍」,所以,不用怀疑,你有「仁心」。
再来是,这「仁心」与治理之间的实践关係是应如何呢?
孟子接着去谈这更难的问题。
孟子真的很会举例说明。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08。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二/2022.11曰:「何由知吾可也?」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二/2022.11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白話譯: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說:“能夠。” 宣王說:“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孟子說:“我曾經聽胡齕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裏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鐘’。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 ’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鐘了嗎?’您說:‘怎麽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 — — -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宣王說:“是有這件事。”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這裡,「仁心」這個重要的儒學概念和「經驗」,被提出了。
孟子不是從一種「理論的論述中」來談「仁心」。
而是從一種事件情況中,人的感受和反應,從這種「必然給出的經驗」中,來談「仁心」。
這很「現象學」,對不對。
仁心是什麼?
從「人的切身經驗的存在和發生」,來談出。
如果那種感受是你能真正承認的,承認說,是真的,人是真的會有那種「感受和反應」出來,那麼,仁這種感受就不是一種「空洞」的理論,而是生命中活生生的會冒出的現象。
仁心的存在,不是「理論的」,而是「切身的」。
因為是切身的,仁心的存有,就無法被否認。
也因為是切身的,所以是「個體性的」,從你自身的經驗中冒出。
但,「仁心」,我舉例你也可以感同身受,所以又是「普遍的」。
從個體性而來的普遍性,是仁心,是良心。是個體性,也是超越性。
這是儒學的形而上的基礎調性。
「不忍」,是面對情境下直接冒出了。
直接。
並沒有什麼厲害關係上的思考。直接冒出,所以是超越的,先驗的。
良心,也是如此的運作。
而一般人往往是用「厲害關係去思考」,所以就不是先驗的直冒,而是用各種角度去猜測,例如,這例中說是:吝嗇。
但孟子說,那不是吝嗇,那是一種「仁心」的直冒。
你冒的出來,「不忍」,所以,不用懷疑,你有「仁心」。
再來是,這「仁心」與治理之間的實踐關係是應如何呢?
孟子接著去談這更難的問題。
孟子真的很會舉例說明。
完整文及譯文,請見下載版,頁108。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上》07之二/2022.11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齕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白话译: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齕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 ’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 — —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宣王说:“是有这件事。”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这裡,「仁心」这个重要的儒学概念和「经验」,被提出了。
孟子不是从一种「理论的论述中」来谈「仁心」。
而是从一种事件情况中,人的感受和反应,从这种「必然给出的经验」中,来谈「仁心」。
这很「现象学」,对不对。
仁心是什麽?
从「人的切身经验的存在和发生」,来谈出。
如果那种感受是你能真正承认的,承认说,是真的,人是真的会有那种「感受和反应」出来,那麽,仁这种感受就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生命中活生生的会冒出的现象。
仁心的存在,不是「理论的」,而是「切身的」。
因为是切身的,仁心的存有,就无法被否认。
也因为是切身的,所以是「个体性的」,从你自身的经验中冒出。
但,「仁心」,我举例你也可以感同身受,所以又是「普遍的」。
从个体性而来的普遍性,是仁心,是良心。是个体性,也是超越性。
这是儒学的形而上的基础调性。
「不忍」,是面对情境下直接冒出了。
直接。
并没有什麽厉害关係上的思考。直接冒出,所以是超越的,先验的。
良心,也是如此的运作。
而一般人往往是用「厉害关係去思考」,所以就不是先验的直冒,而是用各种角度去猜测,例如,这例中说是:吝啬。
但孟子说,那不是吝啬,那是一种「仁心」的直冒。
你冒的出来,「不忍」,所以,不用怀疑,你有「仁心」。
再来是,这「仁心」与治理之间的实践关係是应如何呢?
孟子接着去谈这更难的问题。
孟子真的很会举例说明。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08。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