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

标签:
张恢伏生汉文帝汉景帝袁盎 |
分类: 古代名人 |

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文学家,历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御史大夫等。晁错政论文的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
晁错年少时在张恢那学习法家学说。任太常掌故时,受派遣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后升为博士。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得到汉文帝刘恒的赞赏,拜为太子家令。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
前169年,匈奴屡犯边境,晁错向汉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汉文帝很赞赏,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晁错接着又向汉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汉文帝所采纳。后来,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前165年,汉文帝出题,就“明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100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贤良对策》),深得汉文帝嘉许,升任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汉文帝,提出削诸侯等建议,汉文帝未采纳。
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提拔晁错为内史,对他言听计从。
晁错锐意改革,与许多大臣关系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申屠嘉曾以晁错擅自凿庙墙为由,请汉景帝处死晁错。但汉景帝未予同意,申屠嘉只得谢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晁错任御史大夫后,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财物之事,依法应处死刑。汉景帝下令赦免,只把袁盎贬作平民。
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提议削藩:“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交公卿、列侯和皇族讨论《削藩策》,因汉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反对,只有窦婴公开表示不同意,并和晁错结下怨仇。
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晁错的父亲劝解晁错无效,服毒自尽。
汉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6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诸侯们哗然,都强烈憎恨晁错。吴楚等7国联兵作反,是为吴楚7国之乱。
前154年,窦婴向汉景帝推荐袁盎献策。袁盎说:“吴楚作反的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乱。”汉景帝沉思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这时,丞相陶青等联名上书提议斩晁错,汉景帝批准了。于是汉景帝派中尉陈嘉到晁错家骗晁错入朝议事,半路上腰斩晁错(终年46岁)。晁错为了削藩而死于削藩,其公而忘私之情为人赞颂。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平乱前线归来,对汉景帝说:诸侯作反,借口清君侧诛杀晁错,对内是堵塞忠臣之口,对外是为诸侯王报仇,而现在并没退兵。汉景帝深以为然,降诏讨伐,不到3个月就平定了7国之乱。
晁错墓位于河南许昌烈士陵园西北角。晁错祠堂位于河南禹州城南晁喜铺村(晁错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