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4857】简解《伤寒论》之一七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一一六》
2025-05-30 10:30:45
【1】原文“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第一一六条)【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1)通常情况下,微细脉表示的是血虚,脉快表示的是有热。微细而快的脉象多属阴虚火旺的症候。所以,遇到这样的脉象一定要谨慎行事,而千万不能用火疗灸法。这样,阴虚血虚的患者本身就属于偏于热性体质,如果此时再用灸法,势必会使艾灸之邪热进入体内,因此而加重里热,里热更甚就会引起心烦。从而会使得阴虚的病人更加阴虚,邪实的病人更加实热,即所谓的“追虚逐实”。结果就是火邪散于脉中、血热妄行。虽说艾灸的火气不大,但毕竟属于火邪。对于阴虚偏热体质的人来说,火邪之气仍会显得非常有力。这样,阴血因被火灼而枯涸、筋骨因失养而痿疲。此时已经耗伤的阴血也就很难恢复了。(2)脉浮主要说明的是病人患的是表证,也就是感冒。一般的治法是用汗法。如果用艾灸的办法,就是“逐实”。这样会使得进入到体内的火邪之气不能外出。邪热壅滞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血亏不能濡养,从而会引起比如腰以下部位的麻木不仁。这类因为误用灸法引起的变证,叫做“火逆”。(3)有些病人在自己康复的过程中,一定先会出现烦躁的症状。这是正气来复、正邪交争的正常表现。如果正邪交争能使汗液向体外排出,病情就会得到缓解。(4)为什么知道病人先烦再出汗以后病情就会得到缓解呢?这是因为反映表证的脉浮只要有汗出就会痊愈的原理。【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本条文还是讲的本来是普通感冒却用灸法去治疗必然会带来不良后果的病例。一般来说,风寒感冒用灸法去发汗也未尝不可,但是,对于体质本来就是阴虚热性的人来说,就是不合适的。张仲景把这类因为误用灸法引起的变证,叫做“火逆”。2025.5.30
薰医草【4857】简解《伤寒论》之一七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一一六》
【1】原文“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第一一六条)【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1)通常情况下,微细脉表示的是血虚,脉快表示的是有热。微细而快的脉象多属阴虚火旺的症候。所以,遇到这样的脉象一定要谨慎行事,而千万不能用火疗灸法。这样,阴虚血虚的患者本身就属于偏于热性体质,如果此时再用灸法,势必会使艾灸之邪热进入体内,因此而加重里热,里热更甚就会引起心烦。从而会使得阴虚的病人更加阴虚,邪实的病人更加实热,即所谓的“追虚逐实”。结果就是火邪散于脉中、血热妄行。虽说艾灸的火气不大,但毕竟属于火邪。对于阴虚偏热体质的人来说,火邪之气仍会显得非常有力。这样,阴血因被火灼而枯涸、筋骨因失养而痿疲。此时已经耗伤的阴血也就很难恢复了。(2)脉浮主要说明的是病人患的是表证,也就是感冒。一般的治法是用汗法。如果用艾灸的办法,就是“逐实”。这样会使得进入到体内的火邪之气不能外出。邪热壅滞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血亏不能濡养,从而会引起比如腰以下部位的麻木不仁。这类因为误用灸法引起的变证,叫做“火逆”。(3)有些病人在自己康复的过程中,一定先会出现烦躁的症状。这是正气来复、正邪交争的正常表现。如果正邪交争能使汗液向体外排出,病情就会得到缓解。(4)为什么知道病人先烦再出汗以后病情就会得到缓解呢?这是因为反映表证的脉浮只要有汗出就会痊愈的原理。【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本条文还是讲的本来是普通感冒却用灸法去治疗必然会带来不良后果的病例。一般来说,风寒感冒用灸法去发汗也未尝不可,但是,对于体质本来就是阴虚热性的人来说,就是不合适的。张仲景把这类因为误用灸法引起的变证,叫做“火逆”。202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