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学习《道德经》之三十九《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2025-01-07 15:12:08
【1】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1)过去那些能感悟到“道”的本质的例子有如下这些:天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会表现出清明;地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会表现出安宁;神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会表现出灵性;河谷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会表现出充盈;万物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会表现出生长旺盛;王侯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2)以此类推的结论是:天不能一直表现为清明,否则就可能出现破裂的局面。地不能一直表现为安宁,否则就可能出现塌废的局面。神不能一直在显灵,如果神一直处于显灵状态,否则就可能出现衰亡的局面。河谷不能一直表现为充盈,否则就可能出现枯竭的局面。万物不能一直生成,否则就可能出现灭绝的局面。侯王不能一直高高在上,否则就可能出现失败的局面。(3)所以,尊贵应该是以卑贱为根本,高处应该是以低处为基础。王侯自己把自己看成为“孤”、“寡”、“不榖”,这不就是把卑贱当做根本了吗?道理不就是这样吗?因此,想要得到更多的荣誉结果反而得不到任何荣誉。不要去追求争当华丽夺目的美玉,而应该去做普通但坚硬的山石。2025.1.7
第二次学习《道德经》之三十九《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1】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1)过去那些能感悟到“道”的本质的例子有如下这些:天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会表现出清明;地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会表现出安宁;神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会表现出灵性;河谷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会表现出充盈;万物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会表现出生长旺盛;王侯感悟到了道的本质,就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2)以此类推的结论是:天不能一直表现为清明,否则就可能出现破裂的局面。地不能一直表现为安宁,否则就可能出现塌废的局面。神不能一直在显灵,如果神一直处于显灵状态,否则就可能出现衰亡的局面。河谷不能一直表现为充盈,否则就可能出现枯竭的局面。万物不能一直生成,否则就可能出现灭绝的局面。侯王不能一直高高在上,否则就可能出现失败的局面。(3)所以,尊贵应该是以卑贱为根本,高处应该是以低处为基础。王侯自己把自己看成为“孤”、“寡”、“不榖”,这不就是把卑贱当做根本了吗?道理不就是这样吗?因此,想要得到更多的荣誉结果反而得不到任何荣誉。不要去追求争当华丽夺目的美玉,而应该去做普通但坚硬的山石。20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