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学习《道德经》之三十八《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2025-01-07 15:10:14
【1】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2】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1)德行高的人不会刻意修行修德,这就叫“有德”。德行不高的人却常常刻意去修行修德,这就叫“无德”。德行高的人只做顺应道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自己。崇尚仁爱的人所做之事不是为了自己。崇尚义行的人所做之事是为了别人但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崇尚礼仪的人行礼的时候如果对方没有反应,他就会挥起胳臂强行要求对方效仿自己来回礼。(2)这就是说,当“道”失去了以后,就开始提倡“德”;当“德”失去了以后,又开始提倡“仁”;当“仁”又失去了以后,再又开始提倡“义”。最后,到“义”失去了以后,就又开始提倡“礼”。显然,“礼”这个东西,是忠和信轻浮肤浅到了一定程度后的产物,“礼”的出现也说明祸乱将要来临。那些认为对“道”已经有所认识的人,只看到了“道”的表象,这才引起了后来一系列的愚昧认知。(3)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应该站在真实淳朴的“道”的一方,而不应该站在虚情假意的“忠信”一侧。做人做事应该站在实在朴实的一方,而不应该站在虚假浮华的一侧。也就是说,大丈夫应该摒弃虚假浮华而保留自然厚实。2025.1.7
第二次学习《道德经》之三十八《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1】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2】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1)德行高的人不会刻意修行修德,这就叫“有德”。德行不高的人却常常刻意去修行修德,这就叫“无德”。德行高的人只做顺应道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自己。崇尚仁爱的人所做之事不是为了自己。崇尚义行的人所做之事是为了别人但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崇尚礼仪的人行礼的时候如果对方没有反应,他就会挥起胳臂强行要求对方效仿自己来回礼。(2)这就是说,当“道”失去了以后,就开始提倡“德”;当“德”失去了以后,又开始提倡“仁”;当“仁”又失去了以后,再又开始提倡“义”。最后,到“义”失去了以后,就又开始提倡“礼”。显然,“礼”这个东西,是忠和信轻浮肤浅到了一定程度后的产物,“礼”的出现也说明祸乱将要来临。那些认为对“道”已经有所认识的人,只看到了“道”的表象,这才引起了后来一系列的愚昧认知。(3)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应该站在真实淳朴的“道”的一方,而不应该站在虚情假意的“忠信”一侧。做人做事应该站在实在朴实的一方,而不应该站在虚假浮华的一侧。也就是说,大丈夫应该摒弃虚假浮华而保留自然厚实。20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