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四十八(总三一八)关于“正言若反”(下)

2024-12-09 10:27:55

3“正言若反”第二个含义是:用否定来表达肯定。比如第四十五章中讲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这些都是从反面去表述正面、用否定去表达肯定的具体实证。具体来说比如像“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三个词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太大的方形你是找不见看不到它的角落的;太大的声音你几乎是听不到它的响声的;太大的形象你是看不到它的边界和形状的。在这里,用看不到它的角落去肯定它巨大的方形,用听不到它的声响去肯定它巨大的声音,用看不到它的形状去肯定它巨大的形象。显然,这里是用“无隅、希声、无形”的否定方式去表达对“大方、大音、大象”的肯定;也就是用否定的方式从相反的角度对正面做出肯定的结论。这个意思如果用现代社会最简单的语言举例就是“这个领导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休息”,这就是从反面来衬托领导的正面形象,或者说是用否定领导的修辞方式去肯定领导的工作作风。这种用看似否定的语言其实是在表达肯定的意思,是“正言若反”的第二个含义。【4“正言若反”第三个含义是:对任何结论都要看到背后的限定性。那些看起来斩钉截铁的结论其实都是带有前提条件的。比如《道德经》中常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句话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事实。比如,老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才在第三十六章中讲完柔弱胜刚强这一论点之后立即就补充说到“鱼不可脱于渊”。老子之所以在这个场合下讲后面这句话,其所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这就是说,“柔弱胜刚强”是有条件的,而绝对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弱真的可以克制了刚。老子在柔弱胜刚强”这句话后面接着就举例说到:比如在鱼和水的关系上,鱼是柔的,水是刚的,鱼再有能耐也克不了水,鱼再怎么有本事也离不开水。鱼离开了水连命都没有了,哪还谈得上其他。所以,不顾条件的奢谈“柔弱能胜刚强”无异于以卵击石,到头来必定是自取灭亡。所以说,无论是弱能胜强还是柔能克刚,都是有一定条件设定的,而不是无条件的。这类有条件的“肯定句”是“正言若反”的又一个含义。【4】总之,从反面来表述正面、用否定来表达肯定、用条件限定去斩钉截铁地肯定,是老子所喜欢的“正言若反”语言风格的基本特征,也是《道德经》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表述方式,更是老子思辨式哲学思维的集中体现。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强调所要论述问题的重要性。2024.12.9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