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三十八(总三零八)关于“仁”(中)
2024-12-06 14:37:08
【4】老子虽然对“仁”有成见,但在《道德经》中还是五次使用了“仁”这个词。(1)在第八章中关于“仁”的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道德经》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话,主要讲的是水的品行。即:最高境界最完美的“善”就像水一样。水的特点是:第一,能恩泽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第二,常常流居在被人们所瞧不起的低洼之地。水的这两个特点和“道”是非常接近的。具有上善品格的人说话办事的时候就会像水一样有如下特征:人际交往的时候会放低身段;观察问题的时候会深邃宁静;与人相处的时候会仁慈友爱;言谈说话的时候会诚恳可信;为政理政的时候会公正清明;处理事务的时候会得心应手;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会审时度势择机而行。老子在这里讲的“善仁”就是仁爱、仁慈的意思。虽然老子很不喜欢这个词,但是老子还是在这里借用了当时社会流行的这一说法来描述水的“上善”特性。(2)在第十八章关于“仁”的原文是:“大道废,有仁义”。这就是说,当正常社会秩序的这个“道”被毁坏了以后,人们便想起来应该提倡“仁和义”了。这里的“仁”,也还是仁爱、仁慈的意思。(3)在第十九章,关于“仁”是这样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把世俗的聪明才智抛弃掉,百姓反而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如果把所谓的仁德义行抛弃掉,百姓反而可以复回到孝慈的本性。如果把追求不当机巧利益抛弃掉,窃贼强盗将会消失殆尽。老子在这里讲的“仁”还是仁德和仁爱的意思。(4)在第三十八章,关于“仁”讲了很长一段话,这就是:“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段话的意思是,当“道”失去了以后,才去强调“德”;而当“德”失去了以后,又开始强调“仁”;当“仁”又失去了以后,再又开始强调“义”。最后,到“义”失去了以后,再去强调“礼”。老子最后总结到, “礼”这个东西,是忠和信轻浮和肤浅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产物,“礼”的出现说明大的祸乱即将到来,换句话说则是,正是“礼”的出现才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这就是老子研究了人类社会的一系列行为演变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因此说,老子最为痛恨的就是假模假样的“仁、义、礼”,尤其最为痛恨的是“礼”。2024.12.6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三十八(总三零八)关于“仁”(中)
【4】老子虽然对“仁”有成见,但在《道德经》中还是五次使用了“仁”这个词。(1)在第八章中关于“仁”的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道德经》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话,主要讲的是水的品行。即:最高境界最完美的“善”就像水一样。水的特点是:第一,能恩泽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第二,常常流居在被人们所瞧不起的低洼之地。水的这两个特点和“道”是非常接近的。具有上善品格的人说话办事的时候就会像水一样有如下特征:人际交往的时候会放低身段;观察问题的时候会深邃宁静;与人相处的时候会仁慈友爱;言谈说话的时候会诚恳可信;为政理政的时候会公正清明;处理事务的时候会得心应手;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会审时度势择机而行。老子在这里讲的“善仁”就是仁爱、仁慈的意思。虽然老子很不喜欢这个词,但是老子还是在这里借用了当时社会流行的这一说法来描述水的“上善”特性。(2)在第十八章关于“仁”的原文是:“大道废,有仁义”。这就是说,当正常社会秩序的这个“道”被毁坏了以后,人们便想起来应该提倡“仁和义”了。这里的“仁”,也还是仁爱、仁慈的意思。(3)在第十九章,关于“仁”是这样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把世俗的聪明才智抛弃掉,百姓反而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如果把所谓的仁德义行抛弃掉,百姓反而可以复回到孝慈的本性。如果把追求不当机巧利益抛弃掉,窃贼强盗将会消失殆尽。老子在这里讲的“仁”还是仁德和仁爱的意思。(4)在第三十八章,关于“仁”讲了很长一段话,这就是:“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段话的意思是,当“道”失去了以后,才去强调“德”;而当“德”失去了以后,又开始强调“仁”;当“仁”又失去了以后,再又开始强调“义”。最后,到“义”失去了以后,再去强调“礼”。老子最后总结到, “礼”这个东西,是忠和信轻浮和肤浅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产物,“礼”的出现说明大的祸乱即将到来,换句话说则是,正是“礼”的出现才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这就是老子研究了人类社会的一系列行为演变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因此说,老子最为痛恨的就是假模假样的“仁、义、礼”,尤其最为痛恨的是“礼”。20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