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三十七(总三零七)关于“仁”(上)
2024-12-06 14:29:28
【1】“仁”主要有“爱”、“慈爱”、“厚爱”、“友爱”、“仁德”等意思。这其实是老子最不喜欢的概念之一。老子同样不喜欢的概念还有“义、礼”等。老子认为,“德仁义礼”都是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人类本来应该像万物一样有自己的“德”,但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认知和欲望,所以,人类的“德”就变得越来越远离了自然而越来越有了人情味。这个人情味使得“德”从离开本色开始,逐渐过渡到了“仁”、再发展成为了“义”、最后达到了“礼”。老子在第三十八章对这几个要素的次第关系讲的非常清楚,这就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2】“德”指的是万物的“本性”。比如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作为“花之德”,它就是“花之道”的本质体现。而“失道而后德”中的“失道“一说仅仅是针对人类而言的。只有人,因为有了自己的认知,所以,才有了“人之德”和“人之道”的分离,从而便会出现“失道”的现象。当“道”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弱的时候,人类便开始想起了用人为制造的“德”去取代“道”并开始强调“德”的作用。再接下来,就是老子从时间顺序上所说的:道不行了就用德来替代、德不行了就用仁来替代、仁不行了再用义来替代、义不行了最后就用礼来替代。这就是“道、德、仁、义、礼”顺次出现的历史逻辑关系。【3】老子一贯反对的是违背自然的人为的“伪”。在老子看来,除了“道”以外,随后出现的德、仁、义、礼都是人为的、虚伪的、奸诈的。所以老子在第十八章开篇就明确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意思是说,当正常社会秩序的这个“道”被毁坏了以后,人们便想起来应该提倡“仁义”了。当统治者表现出了机谋和巧诈的时候,社会上便开始出现虚伪和阿谀的现象了。2024.12.6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三十七(总三零七)关于“仁”(上)
【1】“仁”主要有“爱”、“慈爱”、“厚爱”、“友爱”、“仁德”等意思。这其实是老子最不喜欢的概念之一。老子同样不喜欢的概念还有“义、礼”等。老子认为,“德仁义礼”都是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人类本来应该像万物一样有自己的“德”,但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认知和欲望,所以,人类的“德”就变得越来越远离了自然而越来越有了人情味。这个人情味使得“德”从离开本色开始,逐渐过渡到了“仁”、再发展成为了“义”、最后达到了“礼”。老子在第三十八章对这几个要素的次第关系讲的非常清楚,这就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2】“德”指的是万物的“本性”。比如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作为“花之德”,它就是“花之道”的本质体现。而“失道而后德”中的“失道“一说仅仅是针对人类而言的。只有人,因为有了自己的认知,所以,才有了“人之德”和“人之道”的分离,从而便会出现“失道”的现象。当“道”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弱的时候,人类便开始想起了用人为制造的“德”去取代“道”并开始强调“德”的作用。再接下来,就是老子从时间顺序上所说的:道不行了就用德来替代、德不行了就用仁来替代、仁不行了再用义来替代、义不行了最后就用礼来替代。这就是“道、德、仁、义、礼”顺次出现的历史逻辑关系。【3】老子一贯反对的是违背自然的人为的“伪”。在老子看来,除了“道”以外,随后出现的德、仁、义、礼都是人为的、虚伪的、奸诈的。所以老子在第十八章开篇就明确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意思是说,当正常社会秩序的这个“道”被毁坏了以后,人们便想起来应该提倡“仁义”了。当统治者表现出了机谋和巧诈的时候,社会上便开始出现虚伪和阿谀的现象了。20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