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三十九(总三零九)关于“仁”(下)

2024-12-06 14:45:10

5)老子在第五章中也讲过“仁”这个字,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里面所说的“仁”,不是“仁慈”、“仁爱”、“仁德”的意思,而指的是“偏爱”。“不仁”就是“不偏爱”、“不偏不倚”的意思。这样,这句话的完整解释就是:天地是没有什么感情的,谈不上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没有什么偏爱之心,天地把万物都看做像刍狗一样,有用的时候就用,没有用的时候就不用。圣人也是一样,他们对待百姓也不谈感情,谈不上对哪个阶层有什么偏好。他们对待百姓像天地对待刍狗那样不偏不倚没有取舍。【5】不难发现,老子使用的“仁”主要选取两个意思,一个是“偏爱”的意思,另一个是“仁爱”、“仁慈”、“仁德”的意思。前者和“不”合在一起的时候表达的是“不偏爱”、“不偏不倚”、“没有偏好”。后者主要表达的就是“仁爱”。虽然老子非常讨厌、非常反感仁爱、仁慈的提法,但是,老子在写作的时候还是会引用这些社会上惯用的词汇以便于对问题进行说明。这就好像老子不相信鬼神但还是会借喻“鬼神”来说事一样。因此,不能因为老子说过“鬼神”就认为老子是“有神论者”,也不能因为老子引用过“仁”这个词字,就认为老子是在提倡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6】总之,老子只重视自然,只讲“道”,任何“非自然”的东西都为老子所不齿。至于仁、义、礼,尤其是“礼”更是老子最为痛恨的社会“衍生品”。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即“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2024.12.6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