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三十五(总三零五)关于“玄”(中)
2024-12-05 15:14:42
(4)第四次在第十五章,关于“玄”是这样说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古代那些善于把握“道”的人,思维妙玄通达、深邃不可捉摸。这里所说的“玄”,指的是深邃、深奥的意思。“玄通”表达的是对“道”的大彻大悟。(5)第五次是在第五十一章。这一章中重复出现了和第十章一模一样的一句话,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过,这两章所说的内容还是有所区别的。即:第十章针对的是“圣人”,讲的是掌握了“道”的“圣人”如何帮助万物生长、帮助养育万物的道理。而第五十一章针对的则是“道”和“德”,讲的是“道和德”本身能使万物生长、可使万物丰富的道理。(6)在第五十六章第六次提到了“玄”这个词,即“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能够堵塞住视、听、息、食的感官;能够闭合住心灵的门窗;能够收敛住内外的锐气,能够化解掉各种纠纷,能够柔和万物的光彩,能够混同在尘俗之中。老子认为,能做到这样几点的人就是达到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叫做“玄同”。在这里,“玄”指的是深奥、奥妙的意思。“玄同”表达的是无私无欲的境界。(7)在第六十五章,老子最后一次提到“玄”。不过,这个时候是和“玄德”合在一起使用的。原文是:“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机谋狡诈与不用机谋狡诈去治理社会则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明白了这一点就等于是懂得了治理国家的法则。如果谁能一直把握住这个法则,那就说明谁就具有了最高的德行。这种最高德行的特点既深邃又久远,它和万物之德一样,最终都会回归于“道”。这种遵循“道”的运行就是最大的“顺从”。在这一段,所说的“玄德”指的是懂得了大是大非、明白了“智和不智”的差别,就会达到一种“玄而神妙”的境界,并具备了“玄德”之德。这里讲的“玄德”指的是一种境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也使用了“玄德”两个字,当时的“玄德”指的是“厚重”的意思。2024.12.5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三十五(总三零五)关于“玄”(中)
(4)第四次在第十五章,关于“玄”是这样说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古代那些善于把握“道”的人,思维妙玄通达、深邃不可捉摸。这里所说的“玄”,指的是深邃、深奥的意思。“玄通”表达的是对“道”的大彻大悟。(5)第五次是在第五十一章。这一章中重复出现了和第十章一模一样的一句话,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过,这两章所说的内容还是有所区别的。即:第十章针对的是“圣人”,讲的是掌握了“道”的“圣人”如何帮助万物生长、帮助养育万物的道理。而第五十一章针对的则是“道”和“德”,讲的是“道和德”本身能使万物生长、可使万物丰富的道理。(6)在第五十六章第六次提到了“玄”这个词,即“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能够堵塞住视、听、息、食的感官;能够闭合住心灵的门窗;能够收敛住内外的锐气,能够化解掉各种纠纷,能够柔和万物的光彩,能够混同在尘俗之中。老子认为,能做到这样几点的人就是达到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叫做“玄同”。在这里,“玄”指的是深奥、奥妙的意思。“玄同”表达的是无私无欲的境界。(7)在第六十五章,老子最后一次提到“玄”。不过,这个时候是和“玄德”合在一起使用的。原文是:“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机谋狡诈与不用机谋狡诈去治理社会则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明白了这一点就等于是懂得了治理国家的法则。如果谁能一直把握住这个法则,那就说明谁就具有了最高的德行。这种最高德行的特点既深邃又久远,它和万物之德一样,最终都会回归于“道”。这种遵循“道”的运行就是最大的“顺从”。在这一段,所说的“玄德”指的是懂得了大是大非、明白了“智和不智”的差别,就会达到一种“玄而神妙”的境界,并具备了“玄德”之德。这里讲的“玄德”指的是一种境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也使用了“玄德”两个字,当时的“玄德”指的是“厚重”的意思。20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