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二十九(总二九九)关于“圣人”(中)

2024-12-03 12:41:35

6】关于第一点。比如:(1)《道德经》中有两处提到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分别是在第三十四章和第六十三章。但是这两者的主语是不一样的,前者指的是“道”,后者指的是“圣人”。也就是说,在老子笔下,或者“道”或者“圣人”,都是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2)还比如,在第三十七章和第四十八章都说过“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但同样,这两章所指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在第三十七章中所讲的“无为而无不为”,针对的是“道”。在第四十八章所讲的“无为而无不为”则针对的是“圣人”。这说明,在老子的心目中,“圣人”和“道”有时候是可以划等号的。7】关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讲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在这里就是把“圣人”当作了一个和“天地”级别一样、对道有悟性、而且还具有统治权力、并远远高于百姓的“人”。因此,老子对“圣人”就有不一样的要求。老子最喜欢的就是用“是以圣人….”这种表达方式去要求“圣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圣人,你就应该有别于普通人而如此这般”。老子在《道德经》中这种表达方式使用了17次之多。可见老子对他笔下的“圣人”的重视程度。8】总之,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圣人”,只是一个老子设定的名字而已,仍然是很虚而不具体的,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英雄”一词,从多个角度多层次都可以进行解释,但却很难对此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和概念。不过,从对《道德经》的整篇文章看,也通过对老子思维方法的分析和从写作风格上看,老子所说的“圣人”至少有这两个条件是必须的,即:第一,“圣人”首先是明白“道”的“悟道之人”;第二,“圣人”必须是掌握一定权力又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老子对“圣人”这个称谓非常重视,在《道德经》中29次提到了这个词。【9】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圣人”和我们平时概念中的孔圣人、帝王将相、品格高尚、智慧超人的“圣人”说的不是一回事。2024.12.3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