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二十五(总二九五)关于“静”(上)
2024-12-02 11:08:53
【1】除了空、无、虚以外,老子还喜欢的一个行为词就是“静”。第十六章的开篇就讲到“致虚极,守静笃”。这其中的“虚”和“静”在老子的笔下有着它们特殊的含义。“虚”讲的是清心寡欲、简朴单纯。“静”讲的是精神专注、宁静致远。这两者都属于一种“境界”,但都是一种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和内心修炼达到的境界。所以,第十六章开篇就说:真要想达到“虚”的境界就一定要虚到极致;真要想守到“静”的程度就必须要守到彻底。一个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和提升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彻悟”,才能看透万物变化的本质,才能掌握万物生长壮老矣的循环往复过程及其规律。【2】在《道德经》中,一共有七章直接提到了“静”这个概念。(1)第十五章讲的是“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有谁能像他们那样在浑浊的河水中静静的等待着浊水慢慢澄清。又有谁能像他们那样在静默中渐渐萌动以待永生。这里的“静”强调的是“耐心”。(2)在第十六章讲的是“致虚极,守静笃”。这里的“静”讲的是精神专注、宁静致远。还是在第十六章,讲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还是要叶落归根,回归到原来的出发点。复归到原来的状态就叫“静”。在真正进入了“静”的状态以后,又会再次复活。在这里,“静”讲的是一种“状态”。(3)在第二十六章讲的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句话的意思是,重和轻相比较来说,重是根本。静和躁相比较来说,静决定着躁。这里的“静”讲的是“宁静”。(4)在第三十七章讲的是“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没有了欲望和想法,那人们就会心平气和清心寡欲的清静下来,这个时候的社会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一种安宁、祥和、太平的状态了。这里的“静”讲的是一种“心静”、“没有杂念”的意思。2024.12.2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二十五(总二九五)关于“静”(上)
【1】除了空、无、虚以外,老子还喜欢的一个行为词就是“静”。第十六章的开篇就讲到“致虚极,守静笃”。这其中的“虚”和“静”在老子的笔下有着它们特殊的含义。“虚”讲的是清心寡欲、简朴单纯。“静”讲的是精神专注、宁静致远。这两者都属于一种“境界”,但都是一种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和内心修炼达到的境界。所以,第十六章开篇就说:真要想达到“虚”的境界就一定要虚到极致;真要想守到“静”的程度就必须要守到彻底。一个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和提升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彻悟”,才能看透万物变化的本质,才能掌握万物生长壮老矣的循环往复过程及其规律。【2】在《道德经》中,一共有七章直接提到了“静”这个概念。(1)第十五章讲的是“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有谁能像他们那样在浑浊的河水中静静的等待着浊水慢慢澄清。又有谁能像他们那样在静默中渐渐萌动以待永生。这里的“静”强调的是“耐心”。(2)在第十六章讲的是“致虚极,守静笃”。这里的“静”讲的是精神专注、宁静致远。还是在第十六章,讲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还是要叶落归根,回归到原来的出发点。复归到原来的状态就叫“静”。在真正进入了“静”的状态以后,又会再次复活。在这里,“静”讲的是一种“状态”。(3)在第二十六章讲的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句话的意思是,重和轻相比较来说,重是根本。静和躁相比较来说,静决定着躁。这里的“静”讲的是“宁静”。(4)在第三十七章讲的是“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没有了欲望和想法,那人们就会心平气和清心寡欲的清静下来,这个时候的社会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一种安宁、祥和、太平的状态了。这里的“静”讲的是一种“心静”、“没有杂念”的意思。202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