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七(总二七七)关于“德”之三

2024-11-25 14:09:58

4】关于“人的品德”。1)因为老子认为人的品德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道德经》的下篇第三十八章即《德经》的第一篇开篇就对“德”进行了区分,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在这里,非常明确的界定了什么是“上德”、什么是“下德”、什么是“有德”、什么是“无德”。简单来说就是:接近并推崇本性的叫“上德”;远离并不推崇本性的叫“下德”;既推崇本性又不伪装的叫“有德”;既不推崇本性还又要故意伪装的叫“无德”。(2)老子在这里对“德”的贵贱优劣划分标准的主要依据是:看是否尊崇本性和是否远离自然。老子认为,越是崇尚本性接近自然的人,其“德”就好,即“上德”、“有德”。越是违背本性远离自然的人,其“德”就劣,即“下德”、“无德”。(3)在对判断怎样才算是接近自然和崇尚本性的问题上,老子用的是他提出来的著名的“无为”理论。老子所说的“无为”的核心就是“无心而为”,即不要用心机不要有目的的去刻意做某一件事情,而应该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去成全它即可。老子以此得出的结论是:越是“无为”越是不刻意追求的就越容易接近自然、越是不参杂自己意志的就越接近本色。【5】总之,老子把人的“德”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德”有上德、下德、有德、无德之分。第二,决定一个人的“德”是上德还是下德、是有德还是无德的,取决于这个人对本性的认识的对自然的态度。第三,而决定这个人对本性认识和对自然态度的,又取决于这个人对万事万物是“有心之为”还是“无心之为”即“有为”还是“无为”。这样,这个逻辑关系反过来说就是:越是“无为”的人,就越接近自然;越是接近自然的人,其德行就越高。这些人的“德”就是“上德”和“有德”。这就是老子关于“德”在“人类”这个层面上的表述。2024.11.25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