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二(总二七二)关于“道”之一

2024-11-23 10:21:30

1】老子的《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篇,其中前面三十七章是关于“道”的内容,被称之为《道经》。虽然老子用了不少的篇幅列举了大量的例证从方方面面对“道”进行了解释、举例、描述、说明,但是,始终没有对“道”这个概念做出一个明确和准确的“界定”。【2】在老子的笔下,虽然对“道”给不出具体的界定,但还是从几个维度给出了描述性说明。第一,从“最初”的生成机理上来说,老子觉得这个所谓的“道”在天地之前就有了,而且独立存在不发生任何改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从来不会停止。既然这个“道”不知道它怎么生成的也不知道它生成以后又是如何运作的,所以,一切认为自己能把它说清楚的“道”就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道”。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开篇即讲的“道,可道,非常道”。【3】从“大”的空间上来说。“道”在老子的眼中太大了,大到无外,大到无隅,大到无形,也就是说大到没有办法用人类的而语言和想象和思维去描述去进行解释了。这样,老子很无奈的解释道,我实在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我先暂且把它叫做“道”吧;或者也可以把它叫做“大”。这就是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讲的“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4】从“小”的空间上来说,“道”在老子眼中有太小了,至小无内,小到无处不在,而且,“道”虽小但作用却无穷,天下没有什么人和物能够令它折服。这就是老子在第三十二章中讲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5】老子最喜欢用“水”来比喻“道”。第一,在第八章中讲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二,在第三十四章中讲的“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这里讲的是,如果人们理解不了什么是“道”,那就看看水的特点吧:一是“道”像水一样往低处流,低调而不争;二是“道”又像洪水一样到处漫流泛溢而无处不在。【6】最后,老子对“道”的高度概括是在第三十七章中讲到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是《道经》最后一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是通过对“道”的前面三十六章的分析得出来的直接结论,即:第一,道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第二,道至大无外;第三,道至小无内;第四,水的表现像道一样。基于这几方面的原因,老子给出的结论是:“道”看起来是什么都不做,但其实,它又什么都在做,或者说没有“道”不做的事、没有“道”做不成的事。2024.11.23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