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五八·关于《德经》的总结之二
2024-11-10 15:13:01
【4】其实,在《道德经》的其他篇章中,即使没有明确提到“德”这个字,但在很多场合几乎都涉及到了“德”的思想。按照老子《道德经》后半部分即《德经》四十四章的顺序,把老子关于“德”的思路整理如下:(1)老子在《德经》第一章即《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开篇就给出了六个定义,即“上德”、“下德”、“有德”、“无德”、“不德”、“不失德”。其中,推崇本性的叫“上德”;不推崇本性的叫“下德”;既推崇本性又不伪装叫“有德”;既不推崇本性还又要伪装的叫“无德”;不伪装叫“不德”;不失去伪装叫“不失德”。(2)在第四十一章中对“上德”、“广德”、“建德”、“质德”的特点又作了说明,即“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意思是说:最高的大德好像是低洼的山谷;真正的广德看起来还有不足;对大德广德很有建树的人平淡随意;质朴的德一直在不停的发生变化。(3)在第五十一章中,强调了“德“对万物的作用,这就是,万物是因为“道”而生成的,而依靠“德”而丰富的。同时在这一章,老子再一次强调了“玄德”的特点,这就是:孕育了万物但又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但又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又不要对其发号施令。事实上,“玄德”这个概念在《道德经》第十章中就有所提及。(4)在第五十四章中,主要强调了“修德”的重要性和由修德所带来的影响。这就是:如果修“德”修的是自己,那其德行就是淳朴纯真的。如果修“德”修的是自己的家庭,那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惠及全家和邻里。如果修“德”修的是自己的家乡,那这个乡里的德行就会持久长远。如果修“德”修的是自己的城邦,那这个城邦的德行就会愈加丰富。如果修“德”修的是天下,那德行就会普惠整个天下。顺便说一句,儒家也有类似的思想,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老子和儒家关于“修身”是有区别的。即:老子讲的“修德”、“修为”重点强调的是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一切从“自然”出发。通过修德、修为,回归到自己的“真”的自然的状态。而儒家讲的“修德”、“修为”则主要强调的是人性,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的是仁、义、礼、智、信。所以,老子的本质是“无心而为”,而儒家的本质是“有心而为”。2024.11.10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五八·关于《德经》的总结之二
【4】其实,在《道德经》的其他篇章中,即使没有明确提到“德”这个字,但在很多场合几乎都涉及到了“德”的思想。按照老子《道德经》后半部分即《德经》四十四章的顺序,把老子关于“德”的思路整理如下:(1)老子在《德经》第一章即《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开篇就给出了六个定义,即“上德”、“下德”、“有德”、“无德”、“不德”、“不失德”。其中,推崇本性的叫“上德”;不推崇本性的叫“下德”;既推崇本性又不伪装叫“有德”;既不推崇本性还又要伪装的叫“无德”;不伪装叫“不德”;不失去伪装叫“不失德”。(2)在第四十一章中对“上德”、“广德”、“建德”、“质德”的特点又作了说明,即“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意思是说:最高的大德好像是低洼的山谷;真正的广德看起来还有不足;对大德广德很有建树的人平淡随意;质朴的德一直在不停的发生变化。(3)在第五十一章中,强调了“德“对万物的作用,这就是,万物是因为“道”而生成的,而依靠“德”而丰富的。同时在这一章,老子再一次强调了“玄德”的特点,这就是:孕育了万物但又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但又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又不要对其发号施令。事实上,“玄德”这个概念在《道德经》第十章中就有所提及。(4)在第五十四章中,主要强调了“修德”的重要性和由修德所带来的影响。这就是:如果修“德”修的是自己,那其德行就是淳朴纯真的。如果修“德”修的是自己的家庭,那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惠及全家和邻里。如果修“德”修的是自己的家乡,那这个乡里的德行就会持久长远。如果修“德”修的是自己的城邦,那这个城邦的德行就会愈加丰富。如果修“德”修的是天下,那德行就会普惠整个天下。顺便说一句,儒家也有类似的思想,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老子和儒家关于“修身”是有区别的。即:老子讲的“修德”、“修为”重点强调的是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一切从“自然”出发。通过修德、修为,回归到自己的“真”的自然的状态。而儒家讲的“修德”、“修为”则主要强调的是人性,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的是仁、义、礼、智、信。所以,老子的本质是“无心而为”,而儒家的本质是“有心而为”。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