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五九·关于《德经》的总结之三
2024-11-10 15:13:57
(5)在第五十五章中,开篇就说到,如果修德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像婴儿那样淳朴自然,这就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在《道德经》中,“德”有两种解释,一种指的是万物本来的样子即万物的本色,一种指的是人的“德行”和“品行”。《道德经》绝大多数篇章中讲的“德”指的就是万物“自然的样子”,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本性越接近于“自然”,越淳朴越纯真,他的“德行”就越厚重,其状态也就越像婴儿。(6)在第五十九章中,老子第一次把他笔下的“德”和人的优良品性直接挂起钩来,这就是,从节约节俭节欲开始,慢慢修行积累自己的德行。具有这样品行的人去管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基业得以夯实稳固,也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并长生久视。(7)在第六十章中,进一步说明了悟道的圣人和鬼神之“德”的特点,这就是,这两者在“道”的作用下不但不会伤害百姓还会把一些好处恩施给老百姓。原文是:“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8)在第六十三章中再一次明确了“德”指的就是:好的品行、善良的心地、高尚的境界和情操。在这一章,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处世态度,这就是“报怨以德”。(9)在第六十五章,又一次提到了“玄德”。(10)在第七十九章中所说的“有德司契,无德司彻”中的“德”仍然指的是德行、品行、善良的意思。总之,在《德经》中,一共有十篇文章直接提到了“德”,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解释和说明。2024.11.10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五九·关于《德经》的总结之三
(5)在第五十五章中,开篇就说到,如果修德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像婴儿那样淳朴自然,这就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在《道德经》中,“德”有两种解释,一种指的是万物本来的样子即万物的本色,一种指的是人的“德行”和“品行”。《道德经》绝大多数篇章中讲的“德”指的就是万物“自然的样子”,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本性越接近于“自然”,越淳朴越纯真,他的“德行”就越厚重,其状态也就越像婴儿。(6)在第五十九章中,老子第一次把他笔下的“德”和人的优良品性直接挂起钩来,这就是,从节约节俭节欲开始,慢慢修行积累自己的德行。具有这样品行的人去管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基业得以夯实稳固,也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并长生久视。(7)在第六十章中,进一步说明了悟道的圣人和鬼神之“德”的特点,这就是,这两者在“道”的作用下不但不会伤害百姓还会把一些好处恩施给老百姓。原文是:“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8)在第六十三章中再一次明确了“德”指的就是:好的品行、善良的心地、高尚的境界和情操。在这一章,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处世态度,这就是“报怨以德”。(9)在第六十五章,又一次提到了“玄德”。(10)在第七十九章中所说的“有德司契,无德司彻”中的“德”仍然指的是德行、品行、善良的意思。总之,在《德经》中,一共有十篇文章直接提到了“德”,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解释和说明。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