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四三《道德经·第七十七章》(3)

2024-11-05 15:23:09

6】本章的最后一段说的就是圣人的所作所为所念所想。其中的“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这句话在《道德经》中出现过多次,而且都是在描述圣人和玄德的时候用过这样的描述语。比如,在第二章中是这样描述圣人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在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中是这样描述玄德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都说明,老子对“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个要求是非常重视的。老子认为这是圣人所必须具备的“玄德”。简单来说,在老子的眼中,圣人的特点就是:养育了人家也不要据为己有、帮助了人家也不要自恃有功、即使恩惠了人家也不要去主宰人家。正因为圣人有这样的“贤”而且还不愿意显摆炫耀,所以,圣人才能做到“能有余以奉天下”,即像天地自然之道那样,把有余的部分拿出来给予那些不足的所需之人。【7】对本章的总结。本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天之道”一个是“人之道”。“天之道”这个提法在《道德经》中的四个篇章中出现过五次,分别是第九章一次、第七十三章一次、本章两次、和最后一篇第八十一章一次。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的直接意思指的是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或运行法则。相应的,“人之道”指的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或运行法则。老子在本章非常鲜明的指出,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和天地自然的运行法则是完全不一样的。“天之道”是“用有余去补不足”,即“取长补短”;而“人之道”则是“用不足去补有余”,即“取短补长”。【8】总之,老子在本章旗帜鲜明地赞美了“天之道”,无情的鞭笞了“人之道”,同时,本章也清楚的昭示出只有悟道之人才会把有余的东西拿出来供给天下人。【9】《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经典金句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2024.11.5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