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四二《道德经·第七十七章》(2)

2024-11-05 15:15:22

3】老子开篇就用“弓弦”举例讲了“天之道”的问题。即“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客观的说,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古时候的弓箭结构了,也就很难理解老子所举例证的具体情节。我们只能用现有的知识对这一段话做一个勉强说明,这就是:天道的原则就好像拉射弓射的原理一样,当把弓举得高的时候就向下压低一点,当把弓搁得低的时候就往上抬高一点。当把弦绷的太紧的时候就松弛一点,当把弦拉的不够紧的时候就再拉紧一点。这样的解释和老子对他那个年代对弓张的描述会有一定出入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老子所要表达思想的理解。老子在这里主要想要表达的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说,天地自然的运行法则是:把多余的减掉把不足的补上。【4】之后,老子像前面的文章一样在先讲完自然之后再开始讲“人”,即“人之道”。老子讲的人之道的特点就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在这里,老子对“天之道”显然使用的是欣赏的口吻进行的叙述,而对“人之道”则带有明显的不屑。老子明确指出,人类的运行法则和自然之道的运行法则是截然不同的,人之道运行法则的特点是:从本来就不足的部分再拿出一部分来补充给那些已经富富有余的部分。这句话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也知道老子在说啥,意思就是从本来就不富有的老百姓手里再巧取豪夺一部分出来供奉给那些本来就富富有余的统治阶层。这就是老子在本章所说的“人之道”的本质特征。【5】接着,老子就又按照他的一贯文风提出了设问并随即直截了当地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把有余的部分拿出来奉献给天下人呢?只有悟道的人才能做得到。而且,圣人可以做到即使帮助了天下人也不自恃有功。即使成就了天下人也不居功自傲。而且,作为圣人,他们即使这样做了也不愿意显山露水的去展示自己的这些优良品质的。2024.11.5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