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二零《道德经·第六十二章》(2)

2024-10-19 15:58:21

4】接着,老子讲了“道”对于善人和不善之人的作用,即: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句话的意思是:1)在“道”的作用下,对于善人来说,美好的语言和得体的举止,会令善人更加受人尊重。(2)在“道”的作用下,对于不善之人来说,“道”是不会遗弃这些不善之人的,也就是说“道”不会放弃对不善之人的教诲和改造。老子在第二十七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即“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其实和这里讲的“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意思是一致的。因为在老子笔下,“道”、“圣人”、“悟道的圣人”讲的几乎都是一回事。(3)可以认为,“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对第一句话“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的具体说明和补充。【5】随后,老子又进一步举例说明了“道”的重要作用。即“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无论你是太子即位的时候还是大官们就职的时候,你搞再多再隆重再盛大再庄严的典礼仪式,都不如平心静气地把“道”传授给天子和那些王公大臣们,让他们去好好的“悟”一下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道”。老子在这里的潜台词显然是,这些统治者们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只要真正明白了“道”的道理并用“道”的法则去治理社会,那就“无不治”了。【6】老子在本章的最后一句话非常重要。即:“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这句话是对“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所做的进一步说明。这句话更是直截了当地解释了“道”的重要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1)对于行善之人,只要是遵循大道、依道行事、讲道理,那么,“道”对他们一定会“有求必应”,没有不办的事和办不成的事。这就是善人在“道”的作用下的“求善得善”。(2)对于不善之人,只要以后去遵循大道、依道行事、开始讲道理,那么,“道”对他们一定会“有罪必免”,没有不免的罪和免不了的恶。这就是不善之人在“道”的作用下的“免恶入善”。2024.10.19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