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七八《道德经·第五十七章》(3)
2024-10-12 17:15:04
【5】老子在最后引用了一段比他还年代久远的圣人曾经说过的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四句话可以和上面前四句话相对应:(1)“我无为”。即只要我不要没事找事的制定太多的清规戒律和忌事讳字,老百姓就可以自由发展而且还会发展的挺好。这时就不会出现“民弥贫”而只会是“民自富”。(2)“我好静”。即只要“我”自己心平气和不要惹是生非,老百姓就不会多购置精良武器自卫或相互攻击,这样国家就会太平而不生乱。这时就不会出现“国家滋昏”而只会是“民自正”。(3)“我无事”。即只要“我”不刻意做一些处心积虑为自己所想的事情,老百姓就会放开手脚大干快上并很快走上致富路。这时就不会出现“奇物滋起”而只会是“民自化”。(4)“我无欲”。即只要我没有私心私欲巧取豪夺,老百姓就会保持一颗平常心而淳朴而清纯。这时就不会出现“盗贼多有”而只会是“民自朴”。【6】本章又是分为三个部分。如果细细品味老子的每一章内容,老子的写作文风确实总是抽丝剥茧式的层层深入的指明问题所在,然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再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比如在本章,老子先讲了治国、用兵、取天下的不同方法;接着,老子就说明了他提出这三种不同解决方法的观察依据;最后,又引出了古代圣人的语录作为理论支撑。有事实、有依据、有理论,从而有说服力。这应该就是老子不同于常人的智慧所在。【7】总之,本章的核心思想还是老子一贯强的“无为而治”,在这里老子借用古圣人的话再一次直截了当地提出:作为圣人、作为统治者、作为“悟道”的统治者,应该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老子的这一思想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讲的非常清楚,这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8】《道德经》第五十七章的经典名句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024.10.12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七八《道德经·第五十七章》(3)
【5】老子在最后引用了一段比他还年代久远的圣人曾经说过的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四句话可以和上面前四句话相对应:(1)“我无为”。即只要我不要没事找事的制定太多的清规戒律和忌事讳字,老百姓就可以自由发展而且还会发展的挺好。这时就不会出现“民弥贫”而只会是“民自富”。(2)“我好静”。即只要“我”自己心平气和不要惹是生非,老百姓就不会多购置精良武器自卫或相互攻击,这样国家就会太平而不生乱。这时就不会出现“国家滋昏”而只会是“民自正”。(3)“我无事”。即只要“我”不刻意做一些处心积虑为自己所想的事情,老百姓就会放开手脚大干快上并很快走上致富路。这时就不会出现“奇物滋起”而只会是“民自化”。(4)“我无欲”。即只要我没有私心私欲巧取豪夺,老百姓就会保持一颗平常心而淳朴而清纯。这时就不会出现“盗贼多有”而只会是“民自朴”。【6】本章又是分为三个部分。如果细细品味老子的每一章内容,老子的写作文风确实总是抽丝剥茧式的层层深入的指明问题所在,然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再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比如在本章,老子先讲了治国、用兵、取天下的不同方法;接着,老子就说明了他提出这三种不同解决方法的观察依据;最后,又引出了古代圣人的语录作为理论支撑。有事实、有依据、有理论,从而有说服力。这应该就是老子不同于常人的智慧所在。【7】总之,本章的核心思想还是老子一贯强的“无为而治”,在这里老子借用古圣人的话再一次直截了当地提出:作为圣人、作为统治者、作为“悟道”的统治者,应该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老子的这一思想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讲的非常清楚,这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8】《道德经》第五十七章的经典名句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02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