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七七《道德经·第五十七章》(2)

2024-10-12 16:56:41

3】对本章的简单解释。本章仍然是分为三个部分。先看第一部分。关于“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句话讲的是如何用“正、奇、无事”这三个动词去管理“国、兵、天下”这三个不同对象的问题。这样一分解,就很清楚老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了。在这里,第一个讲的是城邦国家、第二个讲的是带兵打仗、第三个讲的是整个天下。针对这三个完全不同的对象老子认为其对付的办法应该是不一样的:(1)对待城邦小国,用正常的方式按部就班例行公事的去执行就可以了而不要搞什么歪门邪道。(2)对于带兵打仗,则必须要出奇兵出奇招出其不意才能获胜。(3)对于整个天下的管理,则要“无为而治”、“无私欲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国”和“天下”是不一样的概念,一个指的是很具体很有限的城邦小国,一个指的是由许许多多城邦小国组成的整个天下,即“普天之下”。所以,相对应的管理思路和管理办法肯定应该是不一样的。这,应该就是老子的智慧所在。【4】接着,老子说到,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以下事实:即“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这四个内容比较直白。(1)一个邦国的忌讳越多、要求越多,老百姓做事就越会受到约束,当然也就很难致富而越来越贫穷。(2)一个邦国中民间藏有的武器越多,危险显然也就越大,国家就会越加混乱失序。(3)一个邦国中民间喜欢伎俩诡计的人越多,不可理喻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就会发生的越多。(4)一个邦国中珍奇宝物制作或显露的越多,盗贼就会出现的越多。其实,最后这个提法在《道德经》第三章中就出现过,即:“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024.10.12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